美文网首页散文简友广场
风尘之中,依然有一个性情中人

风尘之中,依然有一个性情中人

作者: 歪杏仁yy | 来源:发表于2020-03-02 17:37 被阅读0次

    说真的,我真的非常喜欢这两张照片

    虽然头发完全没有梳好,也连口红都没涂

    我们甚至戏称是“南洋小县城洗脚妹妹”

    但拍出了我最真挚、自然、卸下包袱的时刻

    我还记得拍下这两张照片时C的第一反应:

    成了!夜晚的曝光都这么恰到好处:)

    ——从未见过写得这么长的【图注】hhh

    写在前面:

    我日常的写作速度,一般是1小时一篇。但关于今天这篇文章,我反复酝酿和修改了很久,也想了不少标题:

    备选标题1:重返鼓浪屿

    备选标题2:乱世里的一点真心

    备选标题3:有缘人都是有趣的灵魂

    ......

    不过最后作罢,我打算还是用C提供的标题:

    风尘之中,依然有一个性情中人。

    这句话,好像带点儿傲慢与不羁,又好像带点儿洒脱的江湖气。

    但总之,它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我的心情,也恰到好处地记录了鼓浪屿潮湿溽热但柔情浪漫的夜晚。

    回眸:厦门,一座值得被拥抱的城市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对厦门的喜欢,不亚于大理。

    我和达达曾在北京某家深夜还未打烊的四川火锅店,喝豆奶探讨过这个问题:

    某项研究表明,在牵手、拥抱、接吻、性行为等一系列亲密行为中,最给予人安全感的,恰恰是拥抱。

    达达的解读是:“拥抱”是个需要勇气的行为。因为腹部是人类最柔软、最脆弱,也最不想被别人轻易触碰的部分。一旦拥抱了,意味着你把自己的这个部分毫无保留地给予对方。

    我也最喜欢拥抱,比起其他的亲密行为,它确实是最友好、最温柔,也最需要精神世界纠缠的表达方式。

    “大理,是个值得被拥抱的城市”,达达说。

    达达对大理是真爱,除却自己只身一人去洱海边骑行一整天,也带着妈妈又去体验了一番。

    “厦门,也同样是个值得被拥抱的城市”,达达又说。

    达达的这两句话,毫无疑问,我们迅速达成了一致。

    厦门与大理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妙,比如同样的“水在城中,城在水里”。

    比如同样的,它们都值得被拥抱。

    我到过厦门许多次。“第一次”,总是不那么美好。

    第一次到厦门时,因为天气炎热、游人众多,我在鼓浪屿上中暑了。

    当时就是感觉自己有点儿“怪怪的”,一口饭都吃不下,但又说不出自己究竟是怎么了。妈妈有些生气,觉得我是因为出门在外挑三拣四,不好好吃饭。

    才从餐馆出来,我就昏倒了。有人说“她这是中暑,赶紧喝藿香正气水”。被灌下难喝的藿香正气水后,就拼了老命呕吐了一通。

    鼓浪屿的行程,在那场中暑里开始了,也在那场中暑里结束了。

    后来再到厦门的每一次,无论是旅行还是出差,格外注意别让自己中暑,其余的就都很有意思了。

    厦门,尤其是夏天的厦门,格外有味道,令人喜欢又欢喜。

    喜欢厦门夏天的气息,清爽、干净,风里吹来的是海水和浪漫的气息。阳光照在环岛路上,透过巨大的植物叶,落下斑斑驳驳的影子。

    有一对亲密的情侣骑摩托车行驶在环岛路上,男孩儿穿了一件浅蓝色的外套,女孩儿穿了一条浅蓝色的裙子。男孩儿会回头问她“风大了,吹不吹”,女孩儿会说“停车,我们去听听沙滩上演唱的那个流浪歌手”。

    流浪歌手站在海边的沙滩上唱歌,唱的是《毕业生》里那首经典不朽的《The Sound of Silence》。女孩儿走过去,弯腰将零钱放到歌手面前的琴盒里。歌手停下弹吉他的手,笑着说“谢谢,与时俱进,您也可以微信扫码支付~”

    喜欢厦门每一个青春偶像剧的取景地。我在集美学村的石楼梯上坐了很久,朋友买了穿了竹签的小菠萝蹦蹦跳跳地朝我跑来。我好像看到《一起来看流星雨》里,楚雨寻和慕容云海站在海边,一吻定情,郑爽的脸上还带着未整容前的婴儿肥。

    喜欢小巧玲珑的鼓浪屿,慢慢走,很快也能走完。但是又可以走很久,毕竟美好的东西总是值得慢慢品味。

    厦门与大理一样,让人愿意放下焦虑、不安,放慢急急匆匆的步伐、撕下似笑非笑的面具,丢掉厚厚重重的行李与包袱,诉说、倾听、温暖与被融化。

    厦门,真是一座值得被拥抱的城市。

    定格:摄影师对模特有爱,才能拍出好照片

    其实这里的“爱”,并非通俗的男女之爱。

    而是一种温柔的,善于被吸引和挖掘的情感。

    只有怀有这种情感,摄影师才容易发现模特最值得被捕捉的部位与状态。

    “日系青春”,是C不断强调的一种感觉。

    我觉得称呼C所描述的这种感觉为“少女感”,大概更为确切。

    少女感、少年气,这是我们一直向往和不断追求的东西。

    我们总希望“青春永驻”,但我们又不得不在时光日复一日的流逝中面对衰老。

    但“少女感”、“少年气”,这种面貌与精气神,不会被皱纹和衰老的迹象所掩盖。

    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少年气,是要带那么一点儿痴的,或者还有一些疯癫。

    比如姜文。从《阳光灿烂的日子》到《太阳照常升起》再到近年来的《让子弹飞》、《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俨然是一个依然荷尔蒙浓烈的老男人在释放他的少年气,浪漫恣肆,带着大学男生宿舍残留的汗味。他对女性始终满怀欣赏与尊重。从未刻意物化女性角色,而在剧情逻辑之间,多少还在表达一些“天子不臣,诸侯不友”的少年姿态,不谄媚、不迎合。

    还有高晓松。他说“年轻的时候每件事你都想明白,老了才发现那慌张就是青春”。他有时嬉笑怒骂,有着北京土著特有的贫劲儿,但又难掩动辄上下五千年、张口诗词歌赋的广博知识面。汪洋恣意的少年气冲刷着他身上的中年感与油腻感,像《恋恋风尘》般一直停留在青春的时光里。

    这是我心中最能代表“青春”的歌,毋庸置疑

    大学时,同班一个很有自我审美的男孩儿,一直喜欢新垣结衣。

    虽然我没有问过他是不是因为新垣结衣很像他那时候喜欢的女孩儿,但我相信一定也是新垣结衣身上的“少女感”,让他感到阳光般温暖。

    厦门与大理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妙,而摄影作品也与文学作品有不少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是“表达”与“与世界沟通”的方式:

    首先,它们都需要丰富的素材。风景素材-人物素材-社会素材,难度由低到高。这就是我说“非虚构写作”很难的原因,它整合的是大量的社会素材。又要跳脱出社会群体,作为一个“局外人”来进行完全客观真实的讲述。带有情绪和情感,是我目前最大的局限。

    其次,它们都需要很好的审美。关于审美这个事儿,不是这一个段落的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也实在是因人而异。你眼睛里看到的,并非我眼睛里看到的;你觉得美的,并非我觉得美的。不过审美极佳,一定是个人风格形成的前提。

    再次,它们都需要形成自我风格。C问:“什么是风格?”我说:“看到这张照片就知道肯定是你拍的,看到那段文字就知道肯定是我写的,这就是风格。”

    C说:“靠,我怎么问了这么个脑残的问题。”

    对于写作者和拍摄者来说,读书、旅行、电影艺术、社交等等,很多时候都是在进行前两步工作:积累素材+培养审美。但第三步,个人风格的形成,才是最难、最需要思考和时间打磨的。

    无论怎样,希望年轻的我们,在迷茫、找不到风格和方向之前,先不断积累丰富的素材,以及打磨自身的审美。

    邂逅:风尘之中,遇见有趣的灵魂

    我最近做了一个电影感十足的梦:

     梦里我和一个人去了海边,不是厦门,更像是海南。

    那个人发信息说,让我一定要去海边看他的比赛。

    但突然台风来临,狂风暴雨不停。我住的地方又离他比赛的沙滩很远,顶着狂风暴雨走过去,整个人成了落汤鸡。

    我透过围墙看到他比赛赢了,周遭全是围着他庆祝的人们。

    他没有看到围墙外,淋成落汤鸡的我。

    他戴了一顶黄色带黑色条纹的毛线帽,进行的运动似乎是冰球比赛。

    我为这个梦境,赋予了很多意义。

    我把这个梦告诉了C。

    C说:“他戴的那顶小黄帽,是整个梦境的最大亮点,太有意思了。”

    第二天,C把它手绘成了一张海报。

    年少时啊

    不要遇见太过惊艳的人

    否则余生都无法安宁度过

    看到这张海报,我心里非常感动,却还是嘴硬。

    我:“我的梦里不是厦门,好像是海南。”

    C:“厦门更有意义。”

    我:“明明是冰球,怎么变成足球了?”

    C:“冰球太小了,不好画。再说了,沙滩上怎么打冰球?”

    我:“所以才说嘛,梦境就是这么荒诞、不可思议。”

    C:“那两头鲸不是手绘的,是找的素材,要手绘的话过于复杂了。”

    我:“我说呢,这俩鲸怎么看着这么眼熟。”

    不得不说,这张海报真实、灵巧地还原了我的梦境,这就是我梦中的样子,有点儿《大鱼海棠》的味道,大概也意味着我们拼尽全力想留住的青春。

    哈佛有一项很有名的研究表明:人的终极幸福感,来源于人际关系。

    财富是构建终极幸福的重要、核心一环,但始终不是终极幸福。

    这三年在北京漂泊的日子,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并认同这一点。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追求财富而变得完全失去精神世界,我越发觉得“纯粹”的东西难能可贵。

    我开始摒弃越来越多的“无效社交”,学着去筛选“有趣的灵魂”。

    大熊和我说:“你爱一个人,不应该爱他对你好,而是应该爱他身上与生俱来的闪光点。”

    其实我觉得这句话是有悖论的。

    一个人的闪光点固然是最强大的吸引力,但对你的好,是你们紧密连接的核心要素之一。

    回家路上我和我妈说:“妈妈,我真为我的朋友们感到骄傲。他们一个比一个有趣,却也一个比一个努力、认真地活着。”

    最终留下、没有失去的有缘人,都是有趣的、闪光的灵魂;

    最终留下、没有失去的有缘人,都是对我好的人,我珍惜这一切。

    你们是时刻鼓舞着我前进,让我希望自己不断求索、不断变得强大的,乱世里的一点真心。

    落脚:四海为家,心的方向始终是家

    妈妈作为一个很会写作的人,深知写作的不易。去走、去看、去想、去写,写作是一个不断探索、思考、内省、打破、重塑的过程。

    深知写作不易的妈妈,甚至希望我不要写作,因为“写作让你多思多虑,写作让你耗尽自己。”

    是的,是这样的,思虑、耗尽。

    但这是唯一一件我想一直坚持和热爱的事,我渴望它在耗尽时候同时燃烧的东西。

    写作,也像我漂泊的内心里,最后一隅停歇之处。

    我最近在想,人们为什么要不断“出走”?

    为什么很多人要远离家乡在外漂泊,为什么很多人要远走他乡求学工作,为什么很多人要不断去旅行去“折腾”,为什么很多人要不断去参加户外极限运动挑战自我......

    登山队的朋友有说过这个事情:我们在攀登的过程中,其实想的并不是攀登到顶峰,而是攀登到顶峰之后可以回家。

    不断地出走,为了回家;

    心的方向,归根结底还是家的方向。

    我深切地理解这一点。

    我明白大理,之于我漂泊在外的身体的意义;

    我明白写作,之于我慌张不安的内心的意义。

    在鼓浪屿,我们也遇到一个像家的地方——复兴公馆。

    教堂旁边,红砖绿叶。

    老板是个土生土长的大理人,带着在外闯荡多年特有的豪爽和江湖气。接站的小哥长着一头浓密的卷发,即使隔着墨镜,我感觉到他也不会看我,说话也是腼腆羞涩的。

    我坐在复兴公馆二层房间窗边的书桌前,一下午写完了两篇要交的文章。因为没时间出门找东西吃,小哥给我送来一个大大的粽子。

    他一直小心翼翼地解释:“不好意思,可能有点凉了,就凑合吃吧。”

    作为南方姑娘的我,第一次吃那么大一个的肉粽。吃完的时候,我的写作任务也刚好完成。

    窗外是炎热的空气,砖,和树叶。

    写作的灵感总是需要在这样美妙的地方迸发,“全世界安静得只剩下我自己”是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岛旅店给我的“家的感觉”。

    我大概永远都会记得,鼓浪屿复兴公馆窗外,层层叠叠的红砖和绿叶;

    永远记得沙滩上10块钱一支的玫瑰花里,包裹着“青春”的秘密;

    永远记得环岛路那些放松,想说就说、想跑就跑的心情;

    永远记得那个,风尘之中的性情中人;

    永远记得厦门潮湿溽热的夜晚,海上的夜空中星星点点的,全是孔明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风尘之中,依然有一个性情中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azvk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