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中国人生活闲谈的一部分。在我狭隘的认知里,这或许是地球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餐厅聚会、朋友见面、饭后闲谈……政治常常都是中国人聊天的常选话题。
大多数中国人,没有非常坚定的宗教信仰,不太会像以色列人那样,拿着2000年前的古书索要地盘。阅读山海经、史记的时候更多是欣赏和学习的心态。即便是面对忽必烈时期的中国地图也不会有重新恢复想法。
但是我隐隐觉得,在国外似乎并非如此。比如在阿拉伯世界,当原本的繁华破碎之后,各种教派林立,近千年的战争直至今日仍无休止。被西欧殖民多年,也未能通过武力统一。另一方面看似强大的西欧,似乎也不是铁板一块,拿着旧约的和怀揣新约的貌合神离,同样读着新约似乎心也不太齐,分了新教和东正教,貌似要不战不休。
且不去说资本的利益要达成一致,但说文化认同好似也比较困难。这样在谈和之时便有多了一重困难。除了利益的均衡,还需要文化的容忍。
对中国人便有些不同,所有的考量都基于现实的利害。这里说的现实,不仅仅是短期的利害,还包括长久的得失。
人人都希望在历史上留点什么,但是并不是每个中国人都可以站在决定历史进程的那个关键节点上。只有被选举选出来的某些人,在某些节点上可以进行抉择。更多的中国人只是普普通通的职员、教师、医生或者外卖员。于是在日常的工作之外,人们关心的政治内容就成了一种谈资。日常中的人们不太会因为谈资的迥异观点而群殴或游行,充其量是不欢而散(极端事件除外)。闲谈过后,人们照常工作、协作。就像一朵天上的云彩,来了,又飘过去,有有些许的记忆,但生活照旧。
时事政治作为闲谈当然只是大多数情况下。因为现在国内生活和平,谈资更多是国外的事情。如果是直接关系自己的工作生活,那么,中国人又会把工作中的服从和纪律性拿出来。无论自己心理怎么想,还是先要大局为重了。换句话说,哪怕某些时候会有保留意见,但行动上还是绝对给力的。
这种双模式的切换,似乎在中国所特有,相信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优势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