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937387/2aeaff0e070c43ff.jpg)
英国作家波尔克说:“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无独有偶,我国理学宗师朱熹也说过:“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他们都传达了这样一种观点:读书不应该浅尝辄止,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只有注重积极思考,开动脑筋,才能增长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自身修养。
如果只是埋头读书,死读书,变成了书呆子,这书读的价值就不大了。读书一思考一感悟,这是读书的必经之路。感悟成为了习惯,便能培养起思维的敏捷性、缜密性和深刻性,也就是要读思结合,把书读活。而读书所获,也应运用于生活中,增加与人交流的词汇量,增强语句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在习作中表达有法、语言生动、感悟深刻。但是从读到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有学以致用的意识,方可积沙成塔。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在告诫我们,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懈怠而无所得。
读书要多疑勤思,防止只过眼而不入脑,不明白书中所讲的问题,或是找到问题却没有经过思考而导致解决不了问题。我们读书不可轻信,更不能全信,否则,即使书中所说的是正确的,也会因为没有思考而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时,要带着问题反复朗读才能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效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27937387/e20e6516853a4bac.jpg)
有一次,徐复观拜谒哲学家熊十力,请教应该读什么书。熊先生让他读王船山的《读通鉴论》。过了些时候,徐再去时,说《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了。熊先生问:“有什么心得?”徐说了他许多不同意王船山的地方。熊先生未听完便怒声斥骂说:“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从书中得到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是太没有出息了!”
关于读书的方法,梁漱溟说:“读书第一是要带着问题,不要泛泛地读,要为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而读。这样读书就读得进去,就不会书是书,你是你,就会对你的世界观产生影响。”
无论是对何种书用何种方法去研读,读后的思考都是必不可少的。光读书并不能让人聪慧多少,真正能让人从精神上得到提高的是读书之后的吸收,也就是思考。好读书而不求甚解,就像是喝白开水一样,也能喝得很饱,但却不能为自己提供任何营养。
很多人在读书时,不喜欢动脑筋,总希望家长或者老师能帮助解读书中含义,就像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老师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没有了思考的读书,虽然会让人觉得很轻松,但是对于我们学习知识是很不利的。
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里的“心到”就是说在读书的时候,要用心去读,认真地思考和领悟,不要只注重追求数量和速度,而不讲究质量,这样只会事倍功半。
读书要多疑勤思,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样才能促使自己逐渐进行深入的思考,实现审美能力、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全面提升。在阅读书籍的时候应该做到眼看到哪里心就要跟到哪里,经常反复思考,不断地提问为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