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作者: 兰花草儿 | 来源:发表于2018-01-23 00:37 被阅读0次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道之道,非常道。

茶道,众说纷纭,每个茶人都有自己的茶道。像武林界有各种教派一样,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思想体系。与武林必须一争高低的规矩不同,传统儒释道三教在影响上其实不分伯仲。其中,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茶道、茶文化对这三派和谐的融合与升华。

我国茶文化诞生于两汉之际,兴盛于唐宋之间,衰落于明清之后,其兴衰期恰好与佛教发展不谋而合,所以佛门与茶结缘,实在是诸缘合和的必然结果。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也是茶人自我完善、自我认识的过程。茶人通过品饮而悟道,这种过程就称作茶道。或者简单的讲,品饮者对茶的觉悟,称作茶道。由此可见,茶道在很大程度上属于修证范畴,是要实修实证的,不仅要在“理”上认知,更要在“事”上修证,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研究的层面上。茶人对于茶道的修证,称作茶道修持。茶道修持和生活禅是相通的,两者都强调“道”是不不可思议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修实证,最终得以顿悟。

现如今,听的最多,看的最多的就是禅茶一味,茶佛不分家。好像喝个茶不上升到禅,便喝的不是茶了。千利休禅师说:“须知茶道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禅宗例来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不依文字,禅是不可说的。在佛教而为禅,在百木而为茶。禅心茶味,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样不可说。

茶道是雅俗共赏的乐事,不讲形式,不拘一格。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位的人虽然对茶道有不同的理解,但都追求茶道亲近自然,回归本心的中心思想。喝茶时就在那一杯茶的时间里,无论喝茶是为炫耀权势,附庸风雅,参禅悟道,养生颐年,解渴去腻,茶都是包容的,这也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能在一杯茶里,有所思有所得,这便是自己的道了。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本为人们日常饮用之物,无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高低,学问有无,何种信仰,品行如何,都可以喝茶。在喝茶的当下,在一片树叶的浮沉中,参照内心,明心见性。是为禅。是为道。真正的大智慧者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禅的境界中,都在品味心中之清茗。而不单单局限在茶中,柴米油盐亦有道,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到最后万法归一,所有事物的道,为人处世的道都是相通的。那就是一个人的正见。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道就是什么。而凡俗之人,但求茶之外相,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一念心起,早堕凡尘,去禅远矣!

对于方外之人而言,一盏茶要尽可能沏到淡而又淡。古人言:“天不禁人富贵,而禁人清闲,人自不闲耳。”人的富贵荣华自古以来就不是老天可以左右的,亦如杯中的茶一般,有人执着于个中滋味,所以不得清闲。若能安安静静地泡上一壶茶,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不必要的,要像一杯茶一样,学会在平淡处享受返璞归真。  心之灵,茶之静,一如在阶前听水声,浩浩潺潺,粼粼冷冷,恰似一部天然的乐韵,茶的韵味,就在于沏茶者的百般冲泡,品茶人的浅酌慢饮,茶在岁月之中保留了一份干净,而我们的心在娑婆世界中需要水的灵性去滋润,在一杯茶的滋润之后,眼前的世界会欣然蕴藉。

古人说耳目宽则天地窄,或许是因为众生太多地去用眼耳看世界,这世界就变小了,人的欲望正是因为看过太多繁华而愈发增多,一杯茶的时间,去向内求索,放下万缘,拂去尘埃,放空心灵,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沏一盏百味之后,酝酿成一味叫淡泊的茶,蓦然发现,所有的人情、经济、贤德,在一盏清茶中淡淡地消融。那时候才蓦然明白,所有的束缚并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的心境把眼前的世界框了起来。

在这盏茶中,隐约中看到一位千年前的曹溪禅者,这盏没有任何繁杂味道的茶杯中,散发出平常心的智慧,一如他说的那般:“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当纷扰过后,心中宁静,嘴边有的只是那盏清茶,渐渐明白,一切都是外缘。

所谓禅茶一味,你心中的禅是什么,你的茶亦是什么, 在杯中,有人喝出了金戈铁马,有人能品味风花雪月,有人喝得行云流水,有人领略人生真谛。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豪迈之人,茶能喝出酒的味道,文人才子,茶里有诗有过往。我等凡夫俗子,是粗茶淡饭总相宜,不要刻意追求一杯茶的完美,珍惜与它当下的缘分,于一切时遇茶吃茶、遇饭吃饭。一杯茶,或浓或淡,或甜或涩,在饮食中学会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茶不必精,量家之有;水不必贵,以法为上;器不必妙,宜茶为佳。富贵之家,茶事务求精妙,可夸示富贵、夸示高雅,不足为怪;小康之家不敢攀比,法乎其中;平民家庭纵粗茶陶缶,只要烹饮得法,亦可得其趣。茶不孤傲怪僻,是能伸能屈的木中大丈夫。这里的茶道,是在明知道不可能完美的人生中,寻找某种可能的完美,在茶中进行的一种温柔试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完美是可遇不可求的,更多时我们总是生活在残缺中。经常和朋友一起喝茶,总能听到这样的话:这茶要用紫砂壶泡肯定比用盖碗好;今天的天气湿度太大,茶失了香味;出水时间慢了几秒,泡坏了,可惜了;用碱性山泉水比用酸性矿泉水泡出的茶更好啊。如此等等,我欣赏茶人对待茶尊重、理解的态度。但反对因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遗憾惋惜的心态。当下的这杯茶,是全新开始的一杯茶,也是即将过去一杯茶。这样的场景、喝茶的人、闲聊的话题、都是独一无二的啊。

禅者,残也。世事都不尽完美,又何必苛求一杯茶。

当年唐僧西天取经,取来的就是残缺之禅。唐僧取得真经过老乌龟那通天河,老乌龟把人连经都摇落到河里,唐僧把经捞上来晒,“不期石上把《佛本行经》沾住了几卷,遂将经尾沾破了。所以至今《本行经》不全。三藏懊悔道:“是我们怠慢了,不曾看顾得!”是不曾看顾得吗?唐僧毕竟是凡夫俗子,到底孙悟空更“空心”:“不在此,不在此!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

这话入禅,可解人生万理。我们在苦乐人生里总是这也残那也缺的,原来唐僧从西天取来的经卷就是不全的,哪能完美?

中国茶道是东方文化的瑰宝,茶是一种领悟、一种清欢、一种享受、一种生活方式。是尘封记忆的收藏,在任何一季节里饮茶,都是与过去的一场邂逅。每个人都宛若一片茶叶,或早或晚要融入这变化纷纭的大千世界。在融会的过程中,会经历翻炒、揉捻、日晒、烘干、压制百炼成型,最终以一个平和默然的姿态出现。就像饮茶时很少有人在意杯中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融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介怀,照样只留清香在。而有缘人忙里偷闲,找一隅静地,沏一壶清茶,抛却凡尘浊世的嘈杂与繁琐,远离片刻,静心享受即可,人心如茶心,沉浮时坦然,平淡时淡然!

禅是梵文音译,意译作“静虑”解。就禅而言,茶本身没有贵贱之分,而我们仅有两点:一是心静,二是体悟。在烹茶品茗过程中,领悟茶之静,茶之逸,茶之真。吴越茶客徜徉于山水田园,释然于物我两忘的情境,可以说进入了茶禅悟境;天府百姓认定富在今世,乐在眼前,其安逸恬然也算得禅;陇东老农坦然淡泊,得度人时且度人,有隐忍慈悯的宽厚胸怀,也算茶之得味者。只不过他们生存境况不同、体味厚薄有差异罢了。

禅茶一味,共参禅机、茶理。静为佛之首,空为佛之本,苦为佛之身,隐为佛之理,佛是茶的升华,茶是佛的禅心。佛与茶的共同诉求是心,是感悟,是顿想,是自我修行,是生命协调。

  一茶一禅,两种文化,有同有别,非一非异。一物一心,两种法数,有相无相,不即不离。

人生如逆旅,从来不用加法计算时间,因为我们生命里的每时每刻都在耗费,但比消失在这个世界上更早出现的,是我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接受能力。所以,趁着热爱,趁着有好茶相伴,用你喜欢的方式去喝茶。惜物而不驭于物,感恩而不执着。用虚怀若谷的心态去体会。不追求别人悟到的,是基于他们的经历去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茶道。正如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言:“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相关文章

  • 道理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 2019-07-21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泡完的茶包常见的归宿自然是垃圾桶,还有别的结局吗?并没有。但在菲律宾艺术Ruby Silvious眼里,它...

  •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道之道,非常道。 茶道,众说纷纭,每个茶人都有自己的茶道。像武林界有各种教派一样,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不同的思想体系...

  •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

    《山水之间》歌词 词、曲、制作人、编曲:许嵩 古筝:程皓如 竹笛:赵晓姝 二胡:尚祖建 电吉他:高飞 昨夜同门云集...

  •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喜欢看图,也看了不少图,图片中关于茶的数量庞大,因为资源丰富,随地可见。 茶道,在古代是雅事,在现代也算韵事,常常...

  • 活着:苦如茶,香亦如茶

    平生于物之无取,消受山中水一杯。佛家有云: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意思就是知道再多偈语,懂得再多道理,都不如静下心...

  • 不如吃茶去?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拥有千百条高僧的偈语又如何?参尽枯禅皆不是,还不如放下一切,喝壶茶去。 对于有些人来说...

  •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许先生的隐居山水之间很是向往之。 最喜山间清新怡人,最爱山水悠然自乐; 忘却人间纷扰,免...

  • 喝茶去

    佛家有云: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顾名思义,知道再多的偈语,懂再多的道理到不如静下心来喝杯茶。 想不明白的事,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hd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