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孩子刚出生时就像一张白纸,大人在上面画什么,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比如,小明今年5岁了,父母非常希望他学钢琴,可是他很好动,难以安静地坐下来弹钢琴。然而父母不管他是否喜欢,仍然给他报了钢琴兴趣班。再如,3岁的青青是个比较内向的女孩,见到不熟悉的人时总是很害羞,不敢打招呼。可是,父母认为孩子外向开朗才惹人爱,每次出门都强迫她必须跟他人打招呼。
心理学家已经否定了“白纸说”。尽管幼儿刚出生时看上去什么都不懂,但在视、听、嗅、味、触等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的能力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发达。“白纸说”只看到了后天环境对幼儿成长的影响,却忽略了遗传因素和幼儿自身的能动性。
人的智力大部分取决于遗传因素,心理学家桑代克指出:“人的智慧80%取决于基因,17%取决于训练,3%取决于偶然因素。”例如,一些孩子在艺术领域的能力是天生的,孩子在不同领域的思维能力的差异很大一部分也受到遗传的影响。比如,女生擅长语言表达,男生则擅长抽象思维和空间思维。家长在培养孩子时,需要考虑到孩子先天的差异,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制定培养计划。
人格也受到遗传的影响。人格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气质是由遗传和生理决定的,是与生俱来的。气质是指心理活动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稳定的心理特征,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禀性”、“脾气”近似。比如,有的人总是活泼好动、反应灵活;有的人总是安静稳重、行动缓慢;有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十分急躁;有的人情绪总是那么细腻深刻。即使是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孩子,其气质也存在差异。虽然孩子刚出生时看上去像一张白纸,但是各自的气质决定了他们将来更适合做什么。家长有义务协助、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帮助他们规划未来。
另外,孩子的发展也受其主动性的影响。主动性决定了孩子选择做或不做、做得好或不好。一般而言,有兴趣、适合的事情更容易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不感兴趣、不适合的事情,不仅让孩子感到枯燥乏味,还会导致事倍功半,影响做事效率。法国科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乡间的蝴蝶、蝈蝈等昆虫非常感兴趣,总能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比如“鱼儿睡不睡觉?”、“鸟儿长不长牙齿?”……这些问题,大人们也常常回答不出来。于是,他就经常留心观察飞禽和昆虫,自己寻找答案。在兴趣的指引和激励下,法布尔不断探究昆虫世界,从而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因此,家长应尊重幼儿先天的遗传素质,并将其看作一个积极主动的个体。家长不应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也不应放任自流,而是要基于幼儿自身的特点,既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见,又要因势利导,引导他/她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