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媚俗地谈一下“改变”。
下图正是这几天正在养成的微习惯,也加了各种打卡群。不过遗憾的是,因为种种主观、客观的因素,极少有能真正连续坚持21天的习惯。习惯养成,或自我改变,总会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你看,我就是这么理直气壮地在为自己的不改变、不作为找借口。
![](https://img.haomeiwen.com/i5997501/4fb99c29a36bd93d.png)
我们通常将自己想要而未能达成的事情归咎于外部环境,出身,过去,而不是当下此刻的自己。于是,我们变得更加焦虑、给自己施加更多的压力、感受到外部世界更多的恶意。甚至通过正强化这些负面情绪来获得掌控感、安全感。
当我们认为自己不行的时候,我们已经做了选择;当我们使用着一贯的拖延战术时,我们已经做了选择;甚至,当我们不进行选择的时候,就已经做了选择。因为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
“我已经没有选择”的这种状态,其实就是我们主动选择的结果。
那我们到底还能不能改变,如何改变,又能改变成什么模样?
下面从”改变“的 心理机制进行分析,再到“改变”的方法论,希望通过认识到事物背后的根因、使用工具,真正地做到”改变“我还有选择,希望你也一样。
行为的心理机制——大象和骑象人
大象是我们的情绪大脑,骑象人则是我们的理性大脑。
大象有力量大、受感情激发、受经验支配的特点,通过强化来塑造我们的行为。看似是骑象人引领着大象,控制着前行的方向,实则大象太有自己的主张,所以改变才那么难。
改变的本质
说完我们内心时常处于作战状态的两个小人,再来看看什么是改变的本质。
我们的行为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追求“强迫性重复”。神经科学中讲,神经回路每按照同一种方式使用一次,刻痕就会变得更深。
我们这么依赖自身的经验,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获得控制感,重复的事情很容易让我们获得控制感,可以一直躺在自己的舒适区,使用熟悉的应对方式。
这里要注意的是,舒适区本身不意味着舒适,就像一个人习惯了落后,但这并不会让人有多好受;舒适区也不意味着熟悉的环境,而是我们所熟悉应对环境的方式,所以对于有些人来说,通过换工作环境来获得改变,并没有多大的作用。
第二,加深对所重复事情的耐受度,包括那些好的或不好的情绪及情感体验;
所以得到什么,就会容易重复什么,所谓的“失败”,也并不能成为“成功”的母亲,“成功”才是。
这样就可以看出,如果完全依赖过去的经历,或只停留在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新的行为所带来的新经验,改变就很难产生。
以下是我们种常用的6种应对方式:
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
从应对方式来分,可以分为:行为上的应对、情绪上的应对
放下原来使用的应对焦虑的武器,找到新的适应的方法——很难:对焦虑感的回避,对控制感的需要。
用自己的应对方式去构建生活,而不是根据生活来选择一种合适的应对方式。
改变的方法
改变第一步:看见内心的假设。与其说看见假设,到不如说是感受自己内心真实的爱与怕。
1.那些跟你的目标相反的行为,带给你的好处是什么?
2.如果你做不一样的行为,你最担心别人会怎么对你?
3.为什么阻碍改变的行为,所带来的好处是必须的?如果没有这些好处,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行为检验:验证内心假设
增加跟原有习惯不同的行为,并进行比较。这里需要注意,不要一开始就完全否认之前自己的行为。
改变第二步:小步子原理
往前看,你会看到困难;往回看,你会看到方法和路径。
当我们假设好的结果已经发生了,再往回看的时候,其实已经绕开了大象的防御机制。当要改变时,不要和心中的大象做抗争。
原理:专注当下,不要妄想着去改变不能改变的。
改变第三步:养育”环境场“
”场“是包含大量行为线索的环境,这些行为线索会刺激你做出特定的行为。
去商店可能就想购物,到了寝室就想睡觉,到了办公室就自然而然地开始工作。”场“不同,我们的行为也会跟着不一样,比如在某一些地方工作更努力,而另一些地方则会稍显懈怠;在一些地方沉默不语,在另一些地方则滔滔不绝。
创造型快乐是骑象人所热衷的、理智的快乐;而消费型快乐是大象所热衷的、感官型快乐。
”场“的第一个来源:别人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场“的第二个来源:自己以前在这个空间里的行为。
改变第四步:情感触发原理——越自责,越放纵
大象能懂爱和怜悯、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