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很多的社交、学习、成交等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一台电脑来搞定,可我们仍然愿意友出去看世界,到线下去见人。
Why?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是人,而不是机器。我们是情感动物,是有丰富感知能力的活生生的人!
到天地自然中,万物不语,而你的心却如此澎拜,是言语所不能及的细腻深入,是描绘的再多,也不如身临其境来的真实有冲击!
线上聊一千遍,不如线下见一面,面对面的交流,你能如此强烈的感受到我情绪的张力,清晰的看到我面部的表情,人与人之间眼神的交互、肢体的触碰、能量的共振,就像打球,有来有往。而冷冰冰的屏幕,却生生吞掉了好多能量以及情感的传达。
参加一次线下活动,有几点感悟:
1、在自媒体聚焦放大个体成功之下,教「普通人X天逆袭」的课程漫天飞舞,稍有不慎便会沦为“韭菜”。
在信息浪潮中筛选、甄别,学会祛魅很重要,聚光灯容易让人眼花。就像我们看视频与有的主播玩的游戏:关掉美颜、关掉滤镜……
2、差生文具多,不绝对,但值得思考。
记得前两天大师姐直播也说到这句话,我觉得适用性挺广。
很多的问题,来自于想的多而干的少。提出问题时没有主体,也没有自己的思考,很可能提问者并不是想要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追寻心理安慰。
与其站在原地把整个sop摸的门儿清,倒不如行动反馈来的更快,无非是正反馈与负反馈的区别。
3、像素级复制某IP,结果却大不同。除去无法左右的外部环境外,最主要的是形似神似,“灵魂”的东西不是,你不是那个IP本P。
1抄2改3优化,复制~模仿~创造,得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让自己变成「内容生产机」。
4、别迷恋播放、点赞、转发、粉丝量,那只是平台给你的短暂辉煌,是有有效期的。
平台要生产者的内容,要用户的停留时长,而你要的是转化与变现。
5、改变惯性不容易,需要刻意练习,需要持续,直到形成肌肉记忆,植入潜意识。
讲个小故事:据说晾内裤时,我们绝大多数都是用衣架撑着裤腰,这样有一个不好就是洁衣液或者洗衣皂的水就会残留在裆部。为了避免残留伤害,就有建议换到一侧裤腿来晾衣服。
晾衣服过程中,就会发现如果不刻意提醒自己,提起裤腰就晾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这就像我们开车,如果此刻问你,手动挡的车脚下的三个踏板分别是什么,你可能不一定答的上来,但坐上去就知道脚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踩哪个踏板!
就是这样,你不可能沿用旧有的模式获取新的成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