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留问题收尾】
第9章《平衡》中有两个遗留问题:
1,白领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情,单位却强行要求加班而破坏白领的计划,怎么办?
2,第七阶层精神上麻木丧失了突破天花板的动力,外力如何介入?
第11章《善其事》中有一个遗留问题:
3,已经成型的心理结构几乎没有改变的可能性,这种情况下如何改变心理结构?
第13章《缺失与感受》中两个遗留问题:
4,能够满足自尊安全归属感的精神资源都包括哪些?
5,由富农白领个体三类人组成的家庭结构模型具体是什么样子的?
【正文】
这篇文章,讲述人心里最强烈最迫切的渴望!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关于一个人对发生的事件的态度的内容,只不过这种态度带有非常强烈的情感倾向,以至于就像人类心里面最强烈最迫切的渴望一样。
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事件,我们到底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是该赞成,该反对,还是无动于衷?甚至说这些所有的事件当中,哪些跟自己有关系,哪些跟自己没有关系呢?怎么来界定这些事件跟自己有没有关系呢?
如果想要确定好,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首先应该归纳出来,到底有多少个事件。世界上的事件林林总总纷繁复杂,我们从生活需要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也许会有一个很好的开端。对于白领来说,日常活动就是每天早晨会起床洗漱晨练早餐等,白天就是上班了,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时间,可能会参加社交活动,参加培训,看电影,旅游,等等。而对于专门的活动就是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增强自信,获得在单位当中的地位和尊严,获得自己在生活当中所需要的情感,建立自己的盟友关系,甚至包括发泄心中的不满或者说对曾经伤害自己的人进行报复等这些在生活当中也都普遍的存在。这些都可以被称作属于人际关系的范围。
从大家通常都使用的一种说法上来说的话,我们每天要面对的事情有工作有学习,有家庭情感有人际关系,还有娱乐活动等等。
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划分,似乎都无法很方便的说明问题,比如在工作中受到领导的压迫,精神上遭受摧残,对于这样的事件该持什么态度呢?是反对吗?反对就会被开掉,不反对就受折磨,到底该持什么态度呢?另外,这样的问题属于哪一类呢?工作吗?生活吗?心理需要类吗?似乎也是混杂在一起的。
也就是说,一件事情,该爱,还是该恨,取决于什么呢?
上述职场事件涉及到决定,如果单单从态度本身来说,那肯定是反对的了。但是有的事件即使从态度本身来说也无法确定,这样的事件又该以什么态度来对待呢?比如中国常见的发生在家庭中的伤害,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父亲训斥子女,或者母亲虐待子女,导致子女心理灰暗,那子女该恨父母吗?按照萨提亚的观点,那是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不同,即便是父母没有表达爱,那也已经是父母在当时的情况下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了。这样一来,不到不应该恨,反而还应该有一点点的感激。可是,想起来父母对待自己的残忍,心中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那些行为,岂能是父母所应该表现的?说的大一些,封建主义思想的长辈压迫人的成长,压抑人的天性,难道都应该去接受吗?所以,对待这同一个事件,同一个人的同一个行为,到底是该爱,还是该恨呢?
按照心理学中所讲的三段论,即事件––认知––反应(态度行为)来看的话,上述事件似乎都很好理解,那只能说是站在局外人的立场来看待这些事件的,说白了,根本就没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这里所讨论的,是该爱还是该恨的问题,那假如一个人遇到了上述事件,萨提亚和封建主义在脑子里打架,你说他是该爱还是该恨?
当然,这里还涉及到一个成长的问题,既不局限在狭隘的心理状态去恨,也不会单一的去爱,而是像天平一样平衡这自己的感觉,然后依然做该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爱与恨的问题不再属于迫切的渴望的问题了,而是属于意义方面的问题了,这方面是五大体系中的一个单独体系,将在下一篇单独论述。
【附记】
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