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老眼昏花,所以把研修班微信群每日发的阅读内容打印出来,整理在一个文件夹里,上午在单位整理物品累了,随手拿起阅读材料闲翻起来。偶然翻到一页内容,感觉未曾看过一样,只能感叹年纪大了过眼忘啊!
再看一遍后颇有同感:“孩子的问题,大多应该被理解为家庭关系问题在他或者她身上的具体表现。而且,现代心理学认为,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而不是大脑里某种物质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是有的,但改变的原因来自长期的“关系的刺激”。”
“干预的重点不放在孩子个人身上,而放在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上。单纯的希望孩子改变,这是不公平的,也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即使是有所改变,改变得也不会持久。只有家庭关系的模式改变,或者说只有关系中的所有人都发生改变,这样的改变才是巨大的、持久的。把孩子的“失控”理解为反应性的,也就是说这是对外界过度控制的反应和对抗。”
看到这两段话,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连续做的一个案例,一个初中生被妈妈领来做咨询,经常不去上学,甚至有自杀倾向,在和孩子第一次接触后,我就深深的感到这个孩子渴望和谐关系,渴望父母的接纳和无条件的爱。我感受到的孩子善良、敏感、有思想,喜欢阅读,同时也积压了很多的愤怒,无法合理宣泄。在交谈中感受到这个孩子的无助、无力感,以及或多或少的绝望感。这个孩子如此强烈的希望被父亲看到、听到、希望得到来自父亲的尊重和理解。在我看来,真正需要来咨询的是父母,尤其是爸爸。孩子的妈妈已经意识到问题,开始做出改变,这是对孩子有利的一面。但是目前看来,让爸爸接受咨询看来还有些困难。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去陪伴倾听孩子,对于孩子在学校、家庭中遇到的困惑或问题帮助他看到另外N-1个解决方法,帮他看到每个生命的不同,接纳每一个生命如其所是的存在着。帮他一点点的看到,接纳自己的情绪,就算是自己不太欢迎的情绪到来了,也尝试着去理解,看到情绪背后的需要,愤怒本身没有错,如何选择发泄方式才能更合理,把愤怒如何在不伤人不伤己的情况下表达出来。
孩子很聪明,也愿意和我一起交流,每一次的咨询结束从孩子的眼神和话语里我能感受到他的满足感和收获。我想在和孩子的咨询过程中,我对孩子全身心的倾听和陪伴,不带评判,并最大限度的给予了孩子尊重和理解,不断的提问帮助孩子去思考,同时也表达出我的理解和看法。这让我和孩子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而这样的和谐关系正是孩子内心渴望而不得的。如果孩子的爸爸能了解,我想目前在孩子身上呈现的一切问题(这些问题也是被父母认为的问题)将不复存在。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很多事情急不得,所以不要要求孩子会很快改变,因为父母都没有改变,孩子又怎么会改变,孩子的一切都是从父母身上习得。只有父母改变了,调整好家庭关系,那么孩子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