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总是会拿着学生的作文评头论足,谈论是非对错,学生很少能在老师处获得正向的反馈,长此以往,孩子的学习兴趣自然直线下降,直至最后开始恐惧写作这件事!
写作,是输出,是表达,是分享,人其实天生就爱表达,只是刚开始就给孩子太多的条条框框和是非对错的评判,孩子自然就会对写作产生抗拒的情绪。
保持积极的情绪,是做好一件事的基础,《积极情绪的力量》一书告诉我们,保持积极的情绪,更有利于我们勇敢的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相反,则使人产生畏难情绪,放弃行动,选择躺平或摆烂,越是需要创造力的事情,越是需要有基本的松弛感和积极的情绪状态,写作很明显是一种创作,给到孩子松弛、鼓励就显得更加重要。
刚读完一本讲写作的书叫《作文六要》 ,作者是王鼎钧,祖籍山东,后移居美国,当代文学大师,很喜欢作者的两句话:
故乡是什么?故乡是祖先流浪的最后一站。
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
作文六要,哪六要?如下
1、观察
2、想象
3、体验
4、选择
5、组合
6、表现
第一要:观察
眼耳口鼻身,是我们和这个世界产生链接的通道,只有先和世界有连接,才会有后面的五要,如若我们不去观察这个世界,不去用五感感知这个世界,我们的头脑便是空洞的,我们的心灵也是匮乏的,自然也写不出来好文章!
我们可以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尝,用鼻子去闻,用身体去触摸,五感中最重要以及用的最多的就是眼睛和耳朵,所以在生活中,要多引导孩子去看去听,并且也进行启发式提问,比如天上的一片云,可以让孩子去仔细的观察,比如地上的一颗小草,一只小昆虫,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都可以让孩子去观察,教育无他,都在生活中的寻常小事里,在我看来其实不需要专门花时间去上什么作文课,日常多花些时间陪孩子,多喝孩子聊聊天,让孩子将自己的所看所听所想用朴实童真的语言告诉你,然后你再给予孩子及时的正向反馈,渐渐的,孩子就会爱上表达,一开始可能是流水账,如果能加上让孩子坚持大量阅读,那你放心,孩子一定能写好文章!
第二要:想象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是,人有想象力,人类的大脑可以根据语言和文字去想象自己没有见过的事物,所以,当孩子有了观察的习惯之后,就可以引导孩子去想象。一条河,一片云,一座山,可以发挥想象,经历一件事,听到一句话,看到一幅图,也可以去想象,当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再加上家长或教师的正向反馈,发现亮点,并且对亮点给予及时的,真诚的鼓励,孩子便会在这样的滋养下,慢慢的爱上写作,因为写作这件事,再不是痛苦的根源,而是快乐的源泉!
脑科学的角度,负责想象的脑区需要理性和情绪的配合,情绪积极快乐的时候,孩子就会更加具备想象力,创造力,而孩子有压力或情绪沮丧时候,则会完全失去想象和创造,所以,想要做好学习这件事,根本上依然还是要有一个好的情绪状态!
彭凯平老师也在《孩子的品格》一书中详细阐述了情绪力的重要性,这本书对于缓解家长的学习成绩焦虑也有很好的作用!
第三要:体验
学习金字塔理论,有一组数字告诉我们不同的学习方式,24小时后的只是留存率差别巨大,如果只是简单的听讲,或是观察,效果很不理想,但是如加上思考、参与、体验等,学习相关就会直线上升,如果我们可以将自己所学教给他人,那么24小时我们所学内容的留存率能达到90% 。
所以,经过了观察和想象之后,还要去体验! 特别是一些需要抒发感受的写作要求,一定要孩子去亲身体验。
如果要描述登山的疲惫和登顶的成就感,没有亲身体验,必然是写不出来生动的文章的。如果要描述柠檬的酸,必定要尝一下才知道那种滋味如何用文字来表达。 如果要表达帮助别人后被感受后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光靠孩子去空想,是写不出来动人的细节,以及丰富的心理感受的。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行路大概就是不断经历和体验的必经之路吧!
以上为本书的前三要,明天继续后三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