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室叙事
从地图开始……

从地图开始……

作者: 新月教室 | 来源:发表于2017-10-27 17:04 被阅读1123次

    --“美丽中国”主题课程全纪录



    百度一下地图的概念,大致如是:

    古指描摹土地山川等地理形势的图,今称说明地球表面的事物和现象分布情况的图,上面标着符号和文字,一般都着上颜色。

    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制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在一定的载体上,表达地球(或其他天体)上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中的发展变化状态绘制的图形。

    这样的概念非专业人士总是读不懂的。何况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但如果单提地图,孩子又怎么会不知道呢?

    四年级上,青岛中学第一个正式的综合课程名为《美丽中国》,它的核心指向地理,指向纸上的千山万水。

    地图在这其中,是工具,也是核心。


    一  足迹

    学习地图,从我们自己的故事开始。

    在手册的扉页,印着缩小的地图,孩子们要做的是在地图上标出和自己相关的地名。

    老师,标注哪些地点呢?

    一切和你相关的。

    什么叫和我相关的呢?

    你想想看?

    …….

    出生地?

    对。

    去过的地方?

    可以。

    我好朋友的地方?

    可以。

    ……

    那会不会乱呢?

    你能想象怎么做让这些信息不乱呢?

    ……

    这样的对话进行了一次,就没有其他的说明了。

    一张小小的图纸纸上,就成了孩子们的故事聚集地。他们在手册上标出不同的颜色,划上路线,连在一起。他们出示自己的地图,向别人讲述其中的故事。

    从地图开始…… 从地图开始……

    乱还是不乱,美还是不美。没有关系。在这一刻,他们已经让自己的生命和一张图建立了联系。三维的世界在这里被压缩成一维。一张纸,一条线,就是回忆,他们已经建立的世界。

    《周礼》有字:“掌道地图,以诏地事。”所谓地事,第一层的含义就是我们生活的事情,涉及部落,涉及粮食,涉及猛兽或宜居之地。

    所以,地图的开端,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生活。


    二.重建

    孩子们早就熟悉地图,符号,地形,比例尺等等等等。但是何以如此,言之不详

    所以,学习地图的第二个层次,让我们自己来创造地图吧。

    从小小的教室开始画起,A4纸张一张,画出教室的平面图。

    三维变成一维,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有人画得像模像样,有人画得总是怪异。可是又说不上哪儿不对,想改都觉得为难。

    行,去认识真的地图吧。一点点观摩地图需要规范的几个原则。

    ​比如,方位,比例尺,图例…..

    你知道怎么画了吗?

    ​不知道。我不知道怎么弄比例尺。

    ​我们下节课来学比例吧。

    ​……

    从地图开始…… 从地图开始……

    图例可以自己确定吗?

    那别人看不懂怎么办?

    是不是应该统一?

    那怎么统一呢?

    …..

    这节课读《我的第一本地理启蒙书》4.5两章,讲平面图图例的故事。

    从地图开始…… 从地图开始……

    我们的学习的基本结构如下。

    核心任务—绘制一张教室平面图。

    教学任务—绘制平面图的遭遇的所有问题。

    综合评价—一张教室的平面图。

    从地图开始…… 从地图开始……

    有了实际的数学知识支撑,再加上研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两天下来,每个孩子都有不错的表现。第一关算是过了。

    接下来,我们需要绘制整个学校的平面图。在不借助任何外在的帮助之下。难度提升很多。

    先讨论好测量的方法-记步法。把教室平面图重新展示,一一讨论统计方法,方位,比例尺安排等等。

    再问,还有什么问题?信心很满,没了。我们准备好了。

    确定吗?没问题!

    从地图开始…… 从地图开始……

    走出教室,每个孩子都信心满满。大家数着自己的步子,在草稿纸上绘制着周边的形状和路径。两个小时过去了,回到教室开始绘制。

    然后,然后,就吵起来了。

    这个围墙的拐角多长?

    啊,我没算。

    不对啊,你计算这块的步子干嘛呢?

    不是你让我数的吗?

    这个地方不是这个样子的。你看,门卫室和操场哪有这么近?

    操场到底有几块啊,你画这么多框。

    每个人都在抱怨别人,没用的数字花了一堆力气,有用的数字却忘记统计。

    设定的比例尺一塌糊涂,画出的学校也是千奇百怪,如同幼儿园孩子笔下妖怪居住的疆域。

    从地图开始……

    再来一次。

    出发之前,郑重讨论:你觉得有哪些地方需要提前准备,如何更正上次的错误。

    思维导图先列。

    然后是合作清单,大家都同意的合作清单。

    1. 合作方式不对。没有统一规划任务。列出需要的数据。

    2. 数据的计算方式没有提前设置。

    3. 数据的记录不可随意,要求尽量出现两次核对。

    从地图开始…… 从地图开始…… 从地图开始…… 从地图开始……

    再来一次,这一回好像还算可以了。那么,先这样吧。记住哦,再看地图,可要留心那些色彩后的数据了。

    当然会记住,因为我们自己在错误里发现真理,一如很多年前那些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地图学家一样。


    三.生活

    围绕地图,一起阅读山水。

    读《雅鲁藏布大峡谷》以及《观潮》及连续附加的三四篇文章。

    读且背诵央视纪录片《美丽中国》开篇300字的解说词,问一问,这么少的文字,怎么能引出中国这样庞大复杂的话题。

    观看《钱塘江》记录片,回答一个解释不清楚的提问:潮水除了游客,还有给杭州带来了什么?。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中国地图上的高山与大海,都市与边塞,我们以文字放大地图上一个个微小的点。

    ​经过很多次制作思维导图之后的集体讨论,有些规律找到了。

    孩子们一点点的归纳,最后说,科学文本和文学文本有着太大的不同。前者注重观点,用真实的的数据进行证明。后者注重感受,喜欢讲人的心情,表达作者的感受。。

    这样的答案来自每次阅读我们都会讨论的问题:这篇文章尝试在分享一个怎样的观点?哪些证据可信,哪些证据又未必可信呢?

    孩子们喜欢文学文本,有温度,有感情。他们说:像一个有智慧的人在讲述他的心情。但是他们不爱写,其中缘由,他们的世界里还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情感体验,可以道出山山水水里的爱与乐,孤寂与清幽。

    他们喜欢科学文本,简洁,清晰,数据真实。但读起来似乎没有生气。不过写起来可是方便,百度材料,确认自己的观点,然后把材料按照相应的顺序组织起来就行。

    孩子们的简书里,科学文本很多。但我说,来我们来了解一下某个景点吧。他们会说,老师,咱们选个作家写的,行吗?

    ​围绕地图,一起去探索中国。

    ​我们布置了任务。百集纪录片《留住手艺》最少要看五集。听起来很难。纪录片,手艺,这两个词语离孩子太远太远。但有了一些前情,一切都显得如此简单。

    ​前情之一:每个孩子的手册上有一张空白的中国地图。你要利用网络去完成一份“中国传统艺术地域分布图”,并且尝试和大家分享。

    从地图开始……

    ​前情之二:孩子们刚刚学习了剪纸和面具。在他们乐滋滋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的时候,有一些问题如影随形:

    ​你知道剪纸在中国的哪些地方比较流行,分别又有怎样的用途?你能说说你剪的图案有着怎样的含义?

    从地图开始…… 从地图开始……

    ​唱戏为什么要画脸?你能知道的理由有哪些?你知道你画的这个面具属于什么样的人物,它的背后是怎样的故事吗?

    从地图开始……

    最后,孩子们知道了姑苏的扇,杭州的梳,知道了易水的古砚,曲阳的石雕,大名的草编......

    再读地图,那些山川,那些河流,那些城市的名字仿佛苏醒,巍峨与迤逦,古老与新生,流行与传承代替了点,线以及平面。

    十一假期的旅行中,他们说,好多地方一看地名就好熟悉。是的,因为在精神上,那些地方已经不是旅行的目的地,而是你曾经到过的地方。


    四.地理

    ​沿着地图,我们走着走着,就进入了地理学科。

    ​读雅鲁藏布大峡谷这篇文章的时候,孩子们面对十个以上的术语发呆。珠穆朗玛还可以,科罗拉多和科尔卡是什么鬼?平均海拔我勉强知道,但请问,垂直自然带是什么?

    ​百度。呵呵,依然是看不懂的一堆术语。

    ​当然,有这方面略微了解的人士顿时成了权威。某一节课上,某个男孩频频站起来回答同学的问题。后来,直接拿着笔站在白板前,画着图,说着听上去高大上的词语。

    不要说其他同学,老师都开始肃然起敬。听课的某位老师用慈爱的眼神从头看他到尾,眼睛里全是“这孩子,了不得,啧啧啧…..”

    事实上,他说的一半正确,另一半有点随心所欲,自我创作。

    ​幸好,我们可以去上正儿八经的地理课。因为我们有正儿八经的地理老师,地理教室。虽然他们在高中部。但出门,穿过一条走廊,往上走几步。就到了。

    ​去之前,我们搜集所有旅行的照片。放在一起,集体辨认其中的地形,并尝试归纳他们的特征。我们一起来做地形的模型,寻找这些地形带来的影响。

    从地图开始……

    ​有人做了专题讲座,给我们讲海拔。

    从地图开始……

    ​有人给我们讲“垂直自然带”,因为讲得太好,弄得好几篇教室叙事里,都会出现他的案例。

    从地图开始……

    ​当一切可以自己明白的已经明白,就必须坐下来聆听,尝试用前人的智慧让自己走得更远了。

    ​所以,我们观摩地理教室的时候,了解各种地形的特征,学习不同气候的形成。海拔,火山,自然带等术语一一在专业的教室里获得解决了专业的词语,专业的问题。

    从地图开始…… 从地图开始…… 从地图开始……

    ​地理又不仅仅属于科学。大地之理,最终依然归于大地上的生活。

    ​我们寻找青岛的地标,并尝试理解,这些地标是怎样形成的。

    ​先从全国看起。

    ​故宫,黄鹤楼,五四广场,深圳的某座大厦,崂山的某座庙宇……当我们提到它的时候,我们仅仅指的是一个建筑,一个地方吗?

    ​一起读两篇写故宫的文本。

    ​一起读《青岛的城市符号-里院》,读《城市的明眸》。

    ​让我们借助已经熟知的科学文本和文学文本的规范,直接了解作者的观点和用意,去考虑这些建筑为什么就能代表一个座城市,一个地区。

    我百度过了…..

    不用百度吧。地标是地方的标志。

    不是那么简单的。他是外来词。他有很多种定义。比如,你说故宫是北京的地标和说鸟巢是北京的地标一样吗?

    青岛的地标应该是什么?

    好像有很多答案?

    得看从哪些方面说吧。如果说历史,我肯定举崂山。别的可以再换。

    对,还可以用栈桥。……

    我们论证每一种建筑成为地标的意义。反过来再去想,地标代表着城市的哪个侧面。

    “老师,我感觉城市如人,不同的地标其实在表现不同的样子,不同的身份。

    是的。城市如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事件里形成不同的性格。寻找地标,就是认识他的方方面面。

    我们读地理,其实就是在读城市的不同样子,读大地不同的样子。”


    五.工具

    准备出发,请先行驶到XX路。百度地图准备为您导航。”

    “高德地图持续为您导航。”

    这不是在车上,是在教室里。每个孩子都拿着自己的手机或者IPAD。计算着数字,尝试回答老师刚刚的问题:

    “假如我们现在去五四广场。请打开地图APP,你选择哪种方式,请根据时间,用费,路线需要,告诉大家你的选择。”

    下载或找到相关的APP,输地址,找路线,抄下APP建议的方式,然后试着看看是不是经过某点。

    钱,时间,是否方便,另外交通堵塞的情况,都在考虑之列。

    最后的选择不一,公交居多,因为大家算了下,自驾的费用还是挺高,且,堵。

    用手机服务生活,这是我们后面进行的事。在这之前及之后,有另外一些事发生。

    教室平面图和校园平面图的事前面已提过。除此以外,我们还想设置一次藏宝图。但孩子们太忙了,想想也挺老套。所以就放弃了。

    无所谓藏宝的事,因为后面还有一场真正的考试。

    美丽中国的考试有很多种,基础能力,创造一份新地图(吃货地图,文化地图,各种你想不到的地图),但最重要的就是你会不会使用地图。

    从地图开始…… 从地图开始…… 从地图开始…… 从地图开始……

    考场设在青岛世园会。资料上查,5.3公里。估计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场了吧。

    抵达,设置起点,手持地图,告知必须经过的五个景点。出发。

    每抵达一个景点,收到一个锦囊。锦囊中设置着相应的题目:

    如:请绘制该馆的简要平面图。请通过你到达的时间估算和起点的距离。请辨别和某点的方位。请用三五十个字简要汇报该景点的主要资料。

    四个小时,五人一组,可根据自身特长选择解题,但必须承担一道题的解决任务。

    从地图开始…… 从地图开始…… 从地图开始…… 从地图开始……

    当一切都结束后。每个孩子会有两份评价。其一是对测试题目的回答。其二是小组对于合作贡献的自评。两份合一,就是综合的评价了。这一类评价在一个课程一个课程结束之后,汇聚成他的终极成绩,记录于档案之中,逐步上升,直至八年之后。

    这样的测试比较罕见。

    我们并不是做评价,我们也在绘图。图上是一个个孩子的生命发展轨迹,我们尽量帮助他们找到最合适他们自己,也最合适未来的一条路线。然后,引他独自上路,帮他走得更快,走得更远。


    六 以后

    老师,下个课程为什么不学“美丽世界呢?

    不。暂时我们不走那么远。

    那我们还学地图吗?

    当然。只是我们不是从地图上读今天了。

    我们要穿越时间,找找过去的城市,过去的英雄,属于祖先属于中国的传说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地图开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kd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