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室叙事
班级里有什么?

班级里有什么?

作者: 王云102 | 来源:发表于2018-06-12 11:11 被阅读540次



                                                                             ---《我的班级日志》课程叙事

    一个比方:

    我们要去河的对岸,面前有一座造好的桥。走吧。

    有人说,我有一条更简洁或者更丰富的路,可以到对岸。也行,大家各自前行,等到了目的地,回顾一下,就知道哪条路更好了。

    某天开始,大家觉得对岸的风景太单调。有的想要换一处,有的继续过桥,有的顺流而下,有的跋涉过草地,有的翻山。大家纷纷讨论着谁的行走方式更从容、更舒服,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已经在去向不同的地方了。

    ​所以,讨论一个课程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知道它指向哪里。

    四月,新月教室开始学习《我的班级日志》课程。

    以班级生活为主题的课程,一般都自然会聚焦纪律、规范、荣誉和集体意识。所以,这个题目之下似乎必做这样几件事-----讲讲班级故事,学学班级规则,设计班级徽标,讨论班集体的荣誉----这是一般课程的“桥”和“路”。

    但在融合课程的体系下,必须问问自己的目标:有无发展智力,有无训练思维,有无让学科知识成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如何达成这几个目标?我们需要回到班级这个概念的本来位置。

    班级或者教室,都是一个属于人的群落而已。站在这个概念背后的应该是另一个庞大而威严的词语—“社会”。也就是说,我们要研究学习的是一个社会的小型标本。借助这个标本的学习,我们将让学生尝试理解社会学所关注的一些根本问题。

    社会如何运行?它包含哪些基本准则?

    我们需要怎样的社会?

    社会与个人的关系

    寻找我的社会属性和定位……

    1

    学习要从现有的经验开始。

    我们选择带有思辨意义的文本作为情感的链接。一切的课程都应如此,以儿童现有的经验起步,经历课程,经历各种新的问题的挑战,形成新的概念,新的经验。

    ​我们一共节选(改编)了三篇文本:三毛的《逐荒梦》,讲述的是班级对于梦想的破坏;《班长下台》讲述的是个性在班级生活里的挣扎,刘心武的《我不怕十三岁》讲述的是少年对于集体的叛逆。

    这些文本表现的都是烦恼,而非幸福和温暖。

    ​对于孩子来说,幸福带来的是故事,烦恼带来的是思考。他们通过这些“难过”重新打量自己,打量他们生活的环境,从而尝试寻找新的方式理解班级,理解自己。

    ​成长在这样的反思中进行:

    ​我们讨论,三毛的作文为什么会被老师打回来一次次重写?我们去理解,老师和孩子的内心各自都在想着什么?

    ​我们去理解,桂文亚为什么要辞去班长的职务?是什么事件不断加大了她所承受的压力?

    我们去讨论,刘心武的十三岁中最害怕的是什么?他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又练习了文本的细读,了解了人物的塑造方法、情节线索如何一点点地帮助主题被读者接受,并借助阅读工具完成情感的梳理。

    此时,班级的概念已经有了变化。它变得真实、具体,与每个孩子实际的情感相连。

    ​那么,通往“班级”这个概念的第一条路被打通了。孩子们在情感上丰富了对于“班级”这个概念的认知。

    ​认识班级不应该只是情感层面上的,还有它的物质组成部分。这是我们要走的第二条路,以数学的思维去看待一间教室。

    一间教室里究竟有多少物品?

    一间教室从建筑到实际使用需要多少费用?

    第一个问题好办,整理吧!每个小组开始列出自己对于教室的分类计划,怎么分类才能清楚,方便统计。然后依据物品的分类去逐项统计,制作EXCEL表。

    解决这个问题之后,我们需要进入到下一个问题的思考---费用的计算。

    找校务部门借来物品采购表格,与我们自己统计的表格进行对比。

    开始学习小数知识,学习统计图,学习表格计算的便捷操作……

    书本的费用是多少,家具的费用是多少?

    消耗品的费用是多少,循环使用物品的费用是多少?

    每天,这样的数字都在延伸。对于教室的物质属性,学生也越来越清楚。最后,几个小组的数字出现,大家相互核算,验证,得到最终结果。

    到此,一间教室的基础费用出现了。我们以数学的工具,数学的思维方式再次理解了“班级”这个概念。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整理:

    我们通过感性的文字去探讨一间教室的现象,体会一间教室的情感形象。我们通过严谨的数字统计去了解一间教室的物质及费用,去了解现实里一间教室的构成。

    ​接下来,我们将从“班级”走向“社会”,从一个简单的现象朝向背后的本质。

    2

    学习是回到知识发生的地方。

    ​一间教室的费用从哪里来?

    我们开始讨论教室费用的来源---税收。孩子们观看税收的短片,大致了解税的基础类型,税收的定额,征收税的方式……

    我们做这样的计算:

    ​一瓶果汁卖20元,需要缴纳10%的“消费税”,计算一下。

    ​妈妈应发工资5000元,要缴纳30%的个人所得税,需要缴纳多少钱?

    我们做这样的调查:

    调查1:2016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总额为388866亿元,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经费达到31373亿元,GDP占比连续5年上升4%。请根据我们班级核算的资产数额,大略算出政府去年在我们身上花费了多少钱。

    班级里有什么?

    调查2:教育的投入不仅仅来自政府,也来自家庭,请完成下面的统计表,计算一下这笔费用大概是多少:

    我们要做这样的讨论:

    你认为,图书应该征收税吗?征和不征,会有哪些不同?

    ​你认为,哪些税率应该高,哪些税率应该低一些……

    ​你认为,教育投入应该是政府多一点还是家庭多一点?哪种方案更好一些呢,说说你的理由。

    ​在这个阶段,我们进入到税的概念里去,从计算方式开始理解,然后借助税率计算开始研究税的构成方式是否合理。

    ​显然,以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背景,他们不可能真的挑战国家层面的税务设计,找到其中的缺漏之处。所以,讨论最关键的不是结果如何,而是让每个孩子意识到这只是一个制度的设计,我们可以质询并发问,而不是把税法知识当成上帝赐予人类的真理,完全接受并从来不去思考它背后的规律。

    ​那么,税的背后是什么?

    ​我们要从数学的现象再次跳跃到人文的层面,思考税代表的义务和责任。

    ​我们从三个层次来学习社会学的相关概念:义务和责任,自由和纪律,法律与道德,公平与不公平……

    ​第一层次,我们进入生活的现象去理解。

    ​我们做简单的调查,用思维导图表现你在班级里,你享受过哪些权利,应该尽到哪些义务。我们做讨论,想一想“作业是义务还是权利”?

    ……

    第二层次,我们引入书籍进行阅读理解。比如《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哲学智慧书全集》。这些书籍中用非常生动的例子讲述了“责任和义务”、“法律与道德”“公平与不公平”……我们一边读文章,一边利用阅读题进行交流、辨析。

    第三层次,我们回到社会的层面,用实际的事务去理解法律和道德的冲突,义务和责任的冲突……

    新闻1:6月7日上午,南京李女士搭乘出租车前往某地,下车后发现手机不见了。李女士查询所乘出租车司机刘师傅的手机号,拨通电话后,刘师傅告知说正接客送人,要么他次日把手机交到公司,要么稍后当面送还。如果后者,就要出200元空车费。

    为了要回手机,李女士提出可以给司机一定的酬劳。经过讨价还价后,当日下午,李女士给了出租车司机刘师傅120元,取回了手机。李女士表示,司机这么做很不妥,自己并非不通情理的人,适当的酬谢也可以理解,但明码标价,让人感觉变了味。

    思考:

    请站在李女士的立场上,想想让她不舒服的理由是什么?

    请站在出租车司机的立场,想想他索要车费的理由有哪些?

    询问一下周围人的意见(爸爸的看法、妈妈的看法……),统计下来。

    现在,说说你自己的想法吧。假如你是一个社会管理者,你应该怎么办呢?

    新闻2:武昌的李先生因为突发肺栓塞致心脏呼吸骤停,经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全力抢救,终于转危为安。不过,患者的父亲事后找到院方,称医生抢救儿子时剪掉了衣裤,导致其裤兜里的500元现金、身份证等物品遗失,索要1500元赔偿金。经警方调解,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凑了1000元钱,赔给患者家属。

    请站在医生的立场上,列举出你反对这种做法的理由。

    请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列举出你支持这种做法的理由。

    询问一下周围人的意见(爸爸的看法、妈妈的看法……),统计下来。

    现在,说说你自己的想法吧。假如你是警察或者法官,你应该怎么办呢?

    班级里有什么?

    新闻1从司机和乘客各自享有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分析,理解法律和道德之间的界限。让孩子从不同角度理解,法律强制的是利益的归属,是社会最后的一道防线。

    而在新闻2,我们再次置换角度,让学生理解,倘若一味以法律要求,忽略道德,社会又将发生什么……

    我们把这个问题从班级这个单位引向家庭。在两个小小的社会单位里讨论着整个社会的维护系统。就这样,对于“班级”概念的学习成为了一次社会学实践的基础。我们借助现象,回到了知识发生的地方。

    再转回头,看看开头提出的问题:

    我们去向哪里?---我们从观察,了解一个班级的构成走向了分析,总结,辨析社会的基本规律;我们尝试运用了学科知识,使它们服务于问题的解决;我们改变了自己对于社会的简单认识,学会辨析,独立性思考一些复杂的两难问题。

    这是我们要到达的地方。我们所有的记叙是我们走过的路,通往目标的途径。它从不固定,每一次都会挑选风景最多的地方。

    3

    班级课程到此结束了吗?

    当然不是,我们还需要一次评价,一次对于“班级”概念的运用性理解。

    六月末,阳光热烈之后。我们将带着孩子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前往一个小小的海岛,用一周的时间学习生存的技能。

    我们将讨论生活费用的分配问题

    我们将讨论一个新的部落如何制定制度,如何进行分工。如何确保大家的权利和义务得到维护,得到保证。

    我们将以新的形式重新体验一些社会概念的形成……

    【叙事书写:王云 纪琳】

    【课程制作:青岛中学课程四年级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班级里有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sl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