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时的记忆里,还有一件事也总是提起。那时三弟在家门口与七爷家长他一岁的小姑玩耍儿,不小心把腿摔伤,因为骨折,父亲天不明就拉着农用架子车,步行二十多公里,到邻县的一家骨科医院里。回来的时候,三弟给我讲他不仅喝了胡辣汤,吃了火烧,还看到了一个铁水牛,弄得我为此一连哭了好几天,等三弟的腿渐好要去复查,我前一天晚上就哭着撵着要去,于是第二天和三弟一块坐车上,父亲又是天不明拉着我俩出发,直到当天很晚才到家。
说起“胡辣汤”,算作是本土的名吃了,早上胡辣汤,午饭吃烩面是一般中原人的生活习惯。胡辣汤又分两大派,喜欢辣的过瘾喝“逍遥镇”,喜欢油汁老汤喝“北舞渡”。北舞渡古称定陵,曾有“拉不完的赊家店(社旗),填不满的北舞渡”等赞誉。当时山西、陕西一带的商贾在此,创建山陕会馆,会馆落成后大宴宾客,一名大厨就做了一道汤,深受名流绅士称赞。
“粉身碎骨浑不怕”的于谦做河南、山西两省巡抚时,驻节开封。有次出巡路过此地,因路途劳顿染上风寒,就派人去买此汤。掌柜一听是巡抚大人要吃,就放足佐料,精心制作。于谦喝过之后大汗淋漓,第二天就痊愈,于是封白银十两,并建议该汤以胡姓命名,即成了“胡辣汤”。满清入关后,民间不敢多用“胡”字,加上汤呈糊状,“胡”“糊”又同音,便改成了糊辣汤,一直沿用至今。
传统的胡辣汤是由大铜锅盛装,嵌在一辆红色推车上,下面用炭火煨着,卖汤人素衣白帽,手持一把大木勺,在汤锅里搅三搅,“啪”一声,热气腾腾的胡辣汤便递手中。现在北舞渡的胡辣汤又分为闪家、丁家、吕家和宛家四个大户,尤以闪记最为有名。
至于“铁水牛”。据考是清道光1829年,郾城县令傅鸿邻督导铁匠用生铁铸造。当时,沙河因转弯处多存深潭,时常决口,淹没庄田,百姓苦不堪言。为根治水患,清道光九年铸此铁牛,立于河堤之上,以镇河患。说也奇怪,自从这铁牛铸成后,百十年间,沙河水再也没肆意泛滥过。
相传,沙河水患缘于黑、黄二龙。原本长期卧居沙河的黑龙,在沙河下游50华里处建有龙宫一座,人称老龙窝(今召陵区老窝镇)。黄龙乃淮河之龙,因屡屡作恶被驱,便逆流而上进入沙河。黄龙因在淮河长大,身躯庞大,身材瘦小的黑龙自然打斗不过,只能逆水而窜,逃到上游二十华里处,重新建造一座龙宫,人称黑龙潭(今郾城区黑龙潭乡)。
黄龙占居黑龙的“老窝”后,再次追杀黑龙。黑龙闭门不出,因饥饿难耐,外出觅食,中途再遇黄龙,只好沿上流而去,因河道狭窄,若再前游,必有搁浅之灾。无奈之下,只好转身回返。黑龙转身之即,恰逢黄龙赶到,张开大口猛扑过去,因黑龙身小,轻捷躲过,黄龙用力过猛,撞破河堤,瞬间,河水滔滔而下,所到之处,一片汪洋。
因黄、黑二龙屡屡恶斗,沙河水灾也屡屡不断。黑龙为保存性命,趁夜晚托梦给郾城县令傅鸿邻。傅鸿邻自上任以来,一直为洪灾不断而茶饭不思。他早上醒来,忆起昨夜黑龙之梦,欣喜若狂,当即召全县铁匠共铸铁牛,一日即成。第二天早上,趁雾浓之时,就令人把铸造好的铁牛,放置在河堤之上。没过多久,黄龙和黑龙再次厮杀到此。浓雾之中,黄龙见河堤上有一头水牛,就直奔过去,一口吞下,顿感腹部疼痛,在河道内翻滚,终被铁水牛锐利的尖角刺破,失血过多而亡。
据传镇河铁牛肚里有颗避水珠,每到沙河涨水,铁水牛便在深夜人静之时,把头伸到水边将河水喝到肚里,而到了干旱时节,它又能把之前喝进肚里的水吐进沙河,人们用来灌溉,造福一方。所以,百姓视铁水牛为镇河之宝,护城之神。得知铁水牛,旱天吐水,涝天喝水,被一个南蛮子盯上,将铁水牛肚里的避水宝珠盗走,从此,镇河铁牛不再灵验。至今铁牛腹部仍见一处“伤口”,洞口被水泥封着。后经重修,特筑水泥基座,将铁牛置其上,而今铁水牛翘首静卧,威而不露,矗立在沙澧河景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