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3458441/35030b2354c98db3.png)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最难过的那一年”。——岛上书店
45岁,在许多人看来,应该是一个人事业家庭的黄金时期,然而,对于谢丽尔来说,却是极其不寻常的一年,陪伴11年的戴夫因为意外去世了,只留下了她和两个上小学的孩子。
《另一种选择》这本书中,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谢莉尔·桑德伯格记录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从失去戴夫样的阴影中走出来,并逐渐找回快乐的。她是勇敢的,不仅承受住了痛苦的打击,还愿意分享自己的痛苦经历;她也是无私的,愿意分享自己从痛苦中走出来的经验及思考,希望给更多的人带来帮助。
没人逃得过悲伤,离别或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这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人生指南,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挫败时重建自信,变得更加坚强。相信读完后,你会明白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原力
1.什么是复原力
复原力是忍受痛苦的一种能力,是人们面对悲痛的反应速度和强度。一个人经历创伤后将会不断成长很多面临毁灭性打击的人,之后都会发现自己拥有了更加强大的力量,并且能够找到更深刻的人生意义。但是也有这种情况,经历创伤前成长,即一个人不必经历悲剧就可以提前建立自己的复原力,而这,将为我们提供强大的精神力,能为我们面对潜伏在人生前路的障碍做准备。
2.阻碍复原力的三种因素
(1)个人化: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
(2)普遍性:认为事件的残余效应将永远存在
(3)持久性:认为消极事件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个人化, 在戴夫去世后,谢丽尔陷入自责,久久不能自拔,产生了比以往更强烈的消极情绪。第一份医学报告检测,戴夫的致命伤是从健身器械上跌落导致的头部损伤,因此,谢丽尔不断责备自己,如果我们早点发现,他就能被救活。弟弟戴维认为,从健身器械上摔下来,可能会让戴夫的手臂骨折,却不会要了他的命,所以,在他跌落之前一定发生了什么事,而在第二份医疗报告出来后,验证了戴维是对的,戴夫死于冠心病引起的心率失常。可是即使这样,谢丽尔依然感到自责。
第二种是普遍性,也就是事件的残余效应将永远存在,谢丽尔为丈夫服丧七天后,想尽快从悲痛里恢复过来,然而,接下来几个月中,谢丽尔不断跟每个人说抱歉,在一次会议上,谢丽尔忍不住流下泪来。而这,又会导致第三种情绪的发生。
第三种是持久性,即认为消极事件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这是最难的部分,数月以来,不论谢丽尔做什么,都会感到痛苦无处不在。是的,戴夫去世,对谢丽尔来说,未来失去了丈夫,对孩子来说,他们未来的生活中没有爸爸了。永远失去戴夫使谢丽尔浑身无力。
这三种情绪就像三座大山,阻碍着我们走出伤痛,但谢丽尔做到了,
二.在遭遇变故后如何找回快乐和希望?
01幸存者罪恶感
有时候,当人们遭遇不幸的时候,会认为,不幸完全是自己的过错。甚至我们会产生“幸存者偏差”的感觉,比如公司裁员后,我们在感到幸运的同时,也会产生对别人愧疚之感,感到痛苦。幸存者的罪恶感是窃取快乐的小偷,这是对已故亲人的次级伤害。失去所爱之人不仅痛不欲生,而且还不断自责:“为什么我是那个活下来的人,”即使悲痛消失很久后也依然有内疚感,:“我应该多陪陪他。”
02.重拾快乐
我们都希望快乐,但是遭遇不幸后,我们也要人认识到克服内疚感,寻求快乐并没有什么错,。让自己开心是一种对自己的慈悲,也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我们应该对自己好一点儿,在能够享受生活的时候享受生活。就算不幸的事摧毁了大门,把我们囚禁起来,逃出来仍需要付出精力和努力。留意快乐的时光需要付出努力,因为我们天生便会更多地关注消极的坏事,坏事对我们的影响比好事大得多。在史前时期,这种倾向是有道理的——如果所爱的人吃掉有毒浆果的情景没有时时萦绕在你的脑海里,那么你可能也会咬上一口。但是,如今我们对寻常的挫败和日常的烦恼也非常关注,破损的雨刷或一块咖啡渍都能让我们心情不佳。我们时刻瞄准潜在的威胁,从而错失了轻松一笑的机会。
无论是否把快乐看成一种修炼、一种挑战、一种奢侈,抑或是必需品,它都是每个人值得拥有的东西。有了快乐,我们可以继续生活,继续爱,继续为他人而存在。
3.亲人遭遇不幸,应该做什么?
通常,我们在面对他人的痛苦时,会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情感反应:一种是共情,它激励着我们为他人提供帮助;另一种是悲伤,它让我们对他人的不幸避之唯恐不及。
当听说我们的亲友、熟人失业,开始做化疗,或是正在处理离婚事宜时,我们的第一冲动往往是“我要关心他”。在冲动过去后,犹疑往往会占据我们的大脑——“我要是说错话了怎么办?”“要是和她谈起这件事,却让她产生了自我怀疑,该怎么办?”“如果我越界了怎么办?”犹疑一旦产生,就会伴随诸多借口,比如“他的朋友不少,而且我们也不是很熟”,“她一定很忙,我不想打扰她”。然后,我们会推迟拜访和提供帮助,直到被内心的罪恶感包围……可是到那时,一切都晚了。
我们从实验中得知,人在不幸时,其实最需要关爱。因此,只是简简单单出现在需要帮助的朋友面前,这对他来说则意义非凡。“我很幸运,被爱我的亲友包围着,他们不仅陪伴着我,还常常在我自己意识到之前就知道我需要什么。”这对于不幸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没有一条路只通向悲痛,也不止有一条路通向舒适。对某个人有效的方法并不一定适合另一个人,甚至是在某一天奏效的方法,到了第二天也有可能会失效。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我学会了遵守黄金法则:“你希望他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对待他人。”可是,在他人经历痛苦时,我们应该遵守“白金法则”(而不是“黄金法则”):“按照他人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从身处压力的人的行为中获得密钥,然后表示理解,更好的方法是,在行动上给予回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