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洞见”时刻
别让你的专业性限制了你的创造力

别让你的专业性限制了你的创造力

作者: 西特张 | 来源:发表于2020-06-08 00:32 被阅读0次

    “就我个人而言,我不会放弃,永远都不会”

                                                             ——埃隆·马斯克

    2020年5月30日,SpaceX 猎鹰号的成功发射,让我想起了这位“硅谷钢铁侠”在SpaceX无数次试射失败,几近低谷时的涅槃之言。

    埃隆·马斯克作为特斯拉,SpaceX,PayPal三大企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

    仅从产品价值的角度来看,这是在成就是并不低于乔布斯的产品经理,只是二者的方向不同。

    而特斯拉、SpaceX、PayPal,一个是电动汽车、一个是航空火箭、一个是电子支付

    三个完全不同的领域是如何在同一个人手里创建的呢?

    而我们很多时候终其一生,也未能很好做出一个产品的原因是什么?

    能力陷阱

    困住人们的很多时候不是短板,而是长处。

    今年疫情,镇上的本来就半死不活的磨具厂倒闭了,在村里的隔壁邻居,在磨具厂干了四五年的老陈,突然就成了一个彻底的失业人员。

    那天,老陈准备等疫情后借点钱,自己来搞一个磨具厂。

    问到说:老陈,为什么还搞磨具厂啊?

    老陈:你不懂,我就干这行的,磨具这东西我熟。

    再问:那之前的厂都倒了,你确定能比之前的厂长更厉害,可以把厂办的比他更好么?

    老陈:...

    其实我能够理解老陈的想法,老陈之所以要再干磨具厂,是因为过去就会这个,他太熟悉这个了。这是他所能想到的最简单的方式。

    牛顿的惯性理论,在人类中同样成立。惯性思维,常常影响我们对事务的判断,习惯于从最熟悉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事件、一个产品、一个行业、一个问题。

    换个角度来看,我们每一个人多少都曾是“”老陈“”

    我们乐于去做最熟悉的事情,是因为最熟悉的事情,对我们来说至少它是最简单的,最低的学习成本。从生物体角度,这是来自于思维的惰性。

    还有一个重点是我们会在熟悉的事中获得成就感,然后陷入循环。

    在最擅长的领域,围成了一个井,最终一步一步陷入。

    这是人的能力陷阱,而有人组成的企业同样也存在。这个部分在《产品思维 | 产品的宏观与微观世界(上)》中同样有所提及。

    那么,能力陷阱和产品有什么关系呢?

    之前,我们有提及到,企业同样有企业的能力陷阱。因为一旦有了盈利点,人们很难放弃原本的优势,我们做产品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时候是企业的惯性思维,无形中逼迫产品惯性的去做设计,在一个盈利点上继续深耕。

    最经典的案例:柯达

    或许后来人对柯达已不太熟悉,在过去的时代,柯达就是相机,相机就是柯达。

    而谈柯达,就必然要说到胶卷。老西小时候还因为贪玩,不小心打开了一个相机,直接曝光毁了一个胶卷。

    事实上,当时数码相机绝不是某个公司腾空而出的,柯达本身在摄影领域的品牌影响力,和相关技术都是绝对的霸主。

    转攻数码相机领域,对柯达来说并不是什么特别大的挑战。

    但“胶卷”是它无法割舍的盈利点,柯达无法做到自制“矛与盾”,就算

    那么假设我们作为当初柯达的产品,有多少人能够坚定的转而投入数码相机的研发呢?

    类似的案例太多太多,像那个“我们什么都没有做错”的诺基亚

    虽然这些是我们事后诸葛的后话,但事实上这就是企业的能力陷阱,也是我们做产品的一个相当致命的缺陷。

    如之前所说,很多时候颠覆我们的,不是对手,而是整个行业的颠覆。


    正如埃隆·马斯克,在做火箭前成功做成了特斯拉,而在特斯拉之前的PayPal其实早已是功成名就,按照我们的惯性思维,其实他应该在这个领域,继续深耕,继续掌握绝对话语权,可是他没有。这背后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故事,但最终他成功跳出能力陷阱,才有了后续的故事。

    所以,就产品而言,在做任何功能设计、产品设计、模式设计、甚至于新领域探索时,我们需要先自己问一句:这是不是我的能力陷阱?

    经验,有时是一种束缚

    如前面说到的能力陷阱,能力陷阱的另外一个表现是:经验理论,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能这样做。

    过去在做很多产品设计,接到一些需求的时候最常听到的就是:“不行,这个无法实现”,“成本太高”,“难度太大”

    而事实是这样吗?

    在制造电动车特斯拉的过程中,最大的成本来源于电池组件。研发团队发现电池组件成本要600美元/千瓦时,但埃隆·马斯克把电池分为各种金属元素以及其他成分,再对生产流程、产地、供应链每一部分进行优化,最终将电池组件成本降低到80美元/千瓦时。

    同样的,他在火箭设计的时候也是如此,之所以反复提到埃隆·马斯克,正式因为他的思考,均来自第一性原理:你告诉我理论是否成立,如果成立那么我们就干吧。

    在马斯克招聘人的时候尤其喜欢招聘在校大学生,因为这样的一群人,理论高于一切。没有经验给我们带来的束缚。

    在两周前的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过去的我也是这样的一群人之一。

    在过去,脑子里有无数的想法,看到眼前的所有东西、所有设计都觉得有改进的地方。

    “社会充满了商机,世界需要我来改变,我只是缺少一个团队!”我相信无数的产品人,也都有过这个状态。

    但突然有一天,过去这种改变的激情不见了,过去见到的所有不合理,在有了一定的产品工作经验之后,似乎都能够理解了。

    我们总是不自觉的崇尚经验主义,但事实上,有时候经验反而是对创造力的一种束缚。


    回归本质,解决真正的矛盾

    在经历整个互联网红海后,在创业者哀鸿遍野之后。

    “似乎创新进入了瓶颈”、“所有点子都被人抢先”、“资本寒潮”,抑或是“抓住5G机会”、"未来在AI"等

    不断的有各种类似的说法络绎不绝,有人失落、有人疯狂。

    为何有人失落?正如最近一份报告《传统互联网产品经理正在凋零》,数据显示,过去的产品设计、产品经理坑似乎已经饱和,似乎所有的商业模式都已排得满满当当。

    从电子商务、百团大战、社交、直播、共享经济似乎已经把产品经理们的idea已耗尽了,还有更好的点子吗?

    为何有人疯狂?5G、AI、云计算、区块链技术,无人驾驶 、无人机就像一个个装满了金子的黑洞,有多迷人呢?我们小区的保安大哥都能和我说上什么是图灵测试、5G速度到底有多快。

    在这奇怪又复杂的环境中,我们如何的思考如何透过表面,去找到真正的产生价值的路呢?

    前天,在一次演讲中举例一个例子。

    回归本质

    说到最近因为疫情而世人熟知的生鲜电商,当然事实上其实它们其实早已铺开,只是疫情隔离放大了效果。

    14年,老西曾和团队整理过一个生鲜方面的商业计划书。起因就只是购物买菜太累了。

    我们来梳理一下,过去我们做一次菜的时间成本:

    思考吃什么:5 -15 min

    出行前往购物点:40 min

    寻找要购买的菜:20 min

    挑选菜品的质量:10 min

    打包(包括排队):15 min

    排队前往结账:30 min

    结账:5 min

    回家:40 min

    做饭:20 min

    事实,整个过程中,正在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对老西说,我只需要我思考了吃什么,我给钱,你给物品,最好菜都能切好。

    出现、排队事实上是没有产生任何价值的过程,包括挑选的过程,事实只是因为菜品质量参差不齐,才有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而真正有价值部分,只占了我们整个过程的很小一部分。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正式这些生鲜电商。虽然背后有则复杂的逻辑但其面向用户的部分,是无限在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再例如:我们过去打车这件事。

    在打车软件之前,我们要去一个地方,得在路上拼命看,哪出租是显示空车。有时候根本就没有出租,那就会有一堆陌生人在路边喊着问你:“城北!50块!马上就走!”然后上车还得等,或者这个黑车可能还是个坏人,还会绕路等等

    事实上,对用户来说,只需要一辆车把我送到要去的地方。对运营者来说:我有车,我只需要有用户,告诉我去哪就可以了。

    而滴滴的出现,解决了这个最本质的社会矛盾。

    包括大家现在所有常用的,那些头部企业,大家可以去仔细思考一下其产品的本质,其实都是因为真正的遵循最根本的逻辑,解决了最本质的需求。

    伟大的企业通常都是最简化的解决了一个社会问题。

    所以,我们是否能够跳过表面去寻找这个社会最本质的问题,回归本质,解决核心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创新之道


    第一性原理

    例如: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五条公设:任意两个点可以用一条直线连接

    在所有的系统中,都有其最根本的构成,且是唯一因果方式——第一性原理

    如何回归空杯,重新看待这个世界呢?

    “第一性原理”或许是一种思考方式。“第一性原理”其实可以类比成我们常说的“底层逻辑”

    举个例子:

    汽车的一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盒子、四个轮子么?

    从第一性原理角度来看,汽车本质上是能量转换的一种装置,最终实现了运输的需求。所以汽车的根本,是动力转换。

    那知道了汽车的本质是动力转换,又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这样我们就可以预见未来汽车的一些模式

    汽车是否一定需要汽油作为能源?是否一定要有人驾驶?甚至,汽车一定要有轮子吗?

    因为不是必须的,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未来,电动汽车、无人驾驶的前景。

    虽然这个说的维度很大,确实产品创新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那如果无法看透一个产品、一个行业的本质,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试着给产品做减法,用“五问法”一层一层的剥离这个产品,我们就能回归到其最根本的因果关系。

    可以简单的做一些提问训练:

    例子A:在疫情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了远程办公,那么我们过去到公司工作的模式是否是一定的?

    人给企业工作的本质,就是成果交换。从家千辛万苦一个特定的地点,在一定时间内交付一系列成果。这其实就是工作的本质。

    那么,从这个角度思考,是否我们的工作模式可以完全颠覆?未来发展应该是怎么样的?我们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例子B:过去,我们都早已习惯一群孩子到学校进行学习。而近期的网课也告诉了我们这个并非一定。

    就只是学习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学习本质是是一种知识传承、信息传递。

    那么,如果只是为了学习,到学校学习的方式是否有改变的可能?我们是否一定要的某个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时间、特定的人群、由特定的人进行教学?

    这中间所有的特定,是否都是我们可以改变,解决的问题?

    例子C:手机已经是我们,所有人必不可少的一个设备,从过去的BB机、大哥大到现在的5G手机。我们从黑白文字到视网膜显示屏上的高清图案。

    但手机于人而言,一定要现在这样吗?过去我们否定了键盘的存在。那么事实上手机本身的样式是否其实也是一种冗余?

    其实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就是未来社会的样子。

    有时候限制我们创造力的就是我们本身,因为我们的规划、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依赖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条件。

    但没有关系、我们可以去试着找到最底层的逻辑,然后像个baby那样去问为什么。

    总结

    从来如此,便是对么?——鲁迅

    一直以来认为,从“竟然有这样的事情”到“总有这样的事情”,是一定阅历后的的成熟。

    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大多的时候,因为我们太专业了,我们太熟悉流程,太熟悉行业,而忽略了真正本质的东西。

    然而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还是在进步的。

    就像“移动支付”这件事。我们是否一定要用钱来交换呢?

    钱只是一个公认的等价物,我们已经从过去的贝壳、到黄金、再到纸币,最后再到数字。

    数字是否是必须的呢?数字其实也只是一个媒介。而这就是马云先生说的:“未来是信用社会”

    这就是我们再打破惯性、寻找本质中触发到未来的一个过程。

    当,我们试着跳过传统来思考。

    其实未来已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别让你的专业性限制了你的创造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msz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