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在天津参加的第三场读书会。
我从锅锅那里要了好几本书,导在Kindle里,每天百无聊赖地空了时间就掏出来看。
临近读书会的前一周,群里开始报各个要讲的人物,我看着跳动的屏幕,康熙、曾国藩、刘邦、林徽因、苏东坡……回头看着自己才看了一半的书,无奈地不知道怎么开头。
这些天的空气很冷,风很大,天也很蓝,但是我的心情就和每天清晨的大雾一样,就算睁开眼,我也看不清三十米开外突然闯过来的摩拜ofo。
从宿舍楼后的草坪穿过,几乎是45度的对角线。九月还是半身人高的草,都枯黄地只剩下贴着泥土的短根。“时光催人老,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不知道我从哪里拼凑的诗句。
坐地铁赶往读书会现场的时候,我抱着Kindle,心里有些忐忑。这份焦躁,不是因为害怕自己出门时忘穿秋裤,更多的是怕自己失望而归。所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怕,怕自己对现在状况再失望到极点。
我记得自己上中学的时候,班里流行看《读者》。家里的书架上摆了很多从别处拿来的旧书,我坐在地板上,抱着一本合订版的《读者》乱翻,翻到某一页的时候,我停下了。
这一页,可以具体到是在右翻页上,在做下角有个热气球的黑白线条画,右上角赫然写着两行字:“坏到最后,只能转好。”这篇文章,具体讲了什么,我已经完全记不得了,但是那篇密密麻麻的字给我这个印象,还持续到了现在。
有的时候,觉得异常奇怪,中学的自己并未想到现在的自己会依仗着这句话,不断给自己打气。也许,这就算是一个轮回,你在这一生里都在为自己每个时刻坐着铺垫。
毫无疑问,我能敲出这些字,说明这场读书会给我了生活的新鲜和喜悦,我才在麻木中决定要从坚持做起,让“好”慢慢回转。
我仅在这里,抔出我在读书会上记得的最重要的:九牛三毛:
1.关于曾国藩:听完他的光辉事迹,我只记得他坚持写了几十年的日记,每日不间断。反省自己的行为和过失,作出检讨,留下家训。
这样让我回忆起来我中学那段时间留下的几本日记本,每天一页,还有老师批改。但是高中以后,我写过一段时间又间断了。因为觉得记录的事情,都是千篇一律的平凡,感觉人生就应该轰轰烈烈地做点可以吹一辈子牛逼的事情。
除了日记,就是家训。以前很反感这样的条框规则,现在慢慢懂了自己的幼稚和无知,能作为家训的从来是一个人经历了大风大浪留下来的警惕,可能只是一个字眼,就需要前人付出不可感同身受的代价。
我且感谢这样的大智慧,不仅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到底,还为后人留下可贵的精神食粮,“小我”与“大我”,在我看来,这也是对一个家族能够长存兴盛的期望吧。
2.康熙大帝,你的名字里有“爱新觉罗”。
讲康熙的书友是刚满30岁的绍绍,他说“爱新”和“觉罗”也是在追根溯源,具体代表的意义,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在连续听了3个小时以后,周围的人开始走动,我就像是裤子上粘了口香糖一样,离不开板凳。
康熙的事,我讲不出来,因为我肚子里没有墨水,实在不敢瞎卖弄。但是绍绍说,他刚好三十。从书里看着这个少年从8学到70几(具体1?2?我忘了)的一生成长,传奇又有道理。
绍绍说,30岁真的是一个坎,他更多的回归了自己,也开始思考。觉得生活好像可以变化一些,但是又说不清具体的样~
3.楚汉相争,我喜欢的都只是:项羽
书会谈到帝王将相,对比了胸怀和谋略,从简单的话语和诗词,无一不说是刘邦气度更大。他从一个亭长到开辟汉王朝,理政,二十年。是谋略里需要研究的经典,但是我可能还是希望回到项羽的“野蛮时代”。
在我的感官里,项羽只是生错了地点,生错了时代。我还记得看《权利的游戏》里龙母嫁去的原始部落,简单来讲,像是只用四肢说话的野蛮人。但是野蛮人唯一不野蛮的是,他们讲究约定俗成或者明文规定的章程。
堂堂正正的做人,板板定钉的做事,确实缺少了情商和变通,但是却简单地让人安心,我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都是项羽的“一支迷妹”。
以上只是读书会的分享中的一丢丢~仅代表个人的吸收和简单总结。
书籍就是这个样子吧,讲述都是过往的事情,别人的情绪。到头来,我们还是要从这里面,发现自己的精神食粮,寻找自己的精神支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