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儒者的困局精编版之一

儒者的困局精编版之一

作者: 文史迷途 | 来源:发表于2023-02-14 10:28 被阅读0次

原创

……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犬,道无所用,礼义不兴;身后却昭如日月,光耀千秋,高山仰止,被历代帝王尊崇,享受无上的荣耀。

这就是孔子,一代明主唐玄宗在他墓前咏叹的这首诗,正是他一生命运的写照。而他身后的孟子、荀子,也在不同的时代里重复着相同的命运,这究竟是为什么?

乱世弘道,矢志不移,在黑夜中孤独前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仿佛是时代的弃儿,但却凭一己之力固执己见地高擎着精神的火把,穿越黑暗,使它在日后能星火燎原,点亮天下。

生前之殇,身后之名!

这是一代代儒者永远的困局!

一,乱世寻道

孔子的时代,天下共主周王朝早已权衰势微,名存实亡。维持天下秩序的礼乐正在崩坏,强者为尊,武却以文,诸侯相互混战,人间瓦釜雷鸣,人心即将崩塌,天下即将大乱。

旧局将毁,新世未立,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它在呼唤一种新的思想和一股新生的力量来重塑道德,重拾人心,重建秩序。

孔子的儒家,应运而生。

孔子发现,礼崩乐坏,天下将乱的原因是因为周礼失去约束力,而周礼失去约束力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年深日久,已经腐朽固化,只流于表面形式,而失去了“德”的内涵。

他曾感慨,“礼啊礼啊,难道就是献个玉献个帛吗”?“乐啊乐啊,难道就是撞个钟敲个鼓吗”?

这就像我们现在对很多传统礼节的认识,能看到它繁琐难懂的形式,而不能了解它设立的初衷和内涵。所以要传承礼仪,就要适应时代人心,对礼的改革也是必然的,用新的形式来表现它,就是把礼发扬光大。

所以当时孔子认为要重振礼义,必须透过礼的表面的模糊形式,重新认识周礼中强调的人性善美的“德”,并根据时代的变化和人性的觉醒来重新解释和阐述礼义,使周礼的“德”更接近人心,更容易理解和操作,这就是儒家的“仁”。

孔子的“复周礼”其实是“新周礼”,是剥去礼在时代变化中结成的重重厚茧,使人们看到它简单朴素的“德”,人性善美的本质。重新改革礼仪形式,以礼化德,凝注人心。

孔子不是食古不化,死守旧礼,而是让礼返璞归真,去伪存真,用适应时代的形式来履行它新的使命,这就是儒家的礼义。

儒家还以礼为核,对人性解放和发展方向做了足以翻天覆地,惊世骇俗的巨变。

(一)敬远鬼神  摆脱神权

周礼的“德”有着神秘而强烈的神权色彩,把人作为神权的附庸,约束着人性的发展。而孔子认为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化是由人心和人力决定的,而不是天命鬼神主宰的。

“礼应事于人而不是事于鬼”!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子不语怪力乱神”!

他的宣言打破了周礼长期以来威严森森的神权壁垒,打开了人伦理性发展的大门。人们从此可以用人本,人性去思考和解决社会问题。这比西方十六世纪马丁.路德提出的摆脱教会和神治的思想早了整整两千年。

(二 )有教无类  解放人性

孔子认识到,要弘扬礼义,大众必须知理,懂礼,才能守礼。而当时社会数量庞大的平民庶人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只是一群机械的劳动工具,机械地执行他们根本不了解的礼义。(庶人还是一个被忽略的群体)。这应该是周礼逐渐流于形式,趋于崩溃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

他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如果没有遵守礼义的自觉素养,那么礼乐秩序如何能建立呢)?

他敢为天下先,开启了历史上个人办学的先河。在“泛爱众,有教无类”的振世强音下,孔门很快弟子三千。其他有识之士也纷纷仿效,杏林之盛犹如雨后春笋,学习之风犹如怒涛大潮,它正以洪荒之力摧毁一个个篱番,席卷着一个新的时代。

无数平民庶人通过学习,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新兴的阶层——士,这是一股横空出世的全新力量。他们有渊博的学识、有开拓的精神,有改革的勇气。他们,正是春秋战国没落时代的掘墓人。

孔子的“复周礼”是儒学在适应时代人心后对周礼的变革更新,是一种新的指导思想;而儒学“有教无类”,解放人性而催生的“士”,是一股全新的强大力量。二者风云际会,电闪雷鸣,一个轰轰烈烈的大时代即将到来。

孔子虽然一生屈志不升,道无以用,但他一直站在精神思想的最高峰,睿智地把握着历史发展的方向。不断打破僵局,推倒壁垒,用无以伦比的勇气和锐气,引领着时代悄然向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儒者的困局精编版之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nj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