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生比作高耸入云的山峰,那么,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攀登者。不管你的攀登是为了赢得市场份额、获得更好的成绩、改善人际关系、把事情做得更好、完成一项学业、养育优秀的孩子,还是为了在这个星球上短暂停留的期间做出有意义的贡献,我们从生下来开始,就在为这些目标而攀登,换言之,我们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向上攀登的核心动力。
不过,在攀登的过程中,有些人能坚持到底,有些人却停滞不前,甚至有些人直接放弃,这又是为什么呢?
《逆商》的作者把所有人分为三类,分别是放弃者、扎营者和攀登者,这三类人对于攀登会有截然不同的反应,因此,他们在生活中享受到的成功和喜悦的程度也不同。
毫无疑问,在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很多人会选择退出、逃避、变卦或放弃,他们就是第一类人——放弃者。他们拒绝了山峰给予的机遇,也放弃了向上攀登的努力,以及随之而来的许多生命馈赠。
很显然,放弃者过的是妥协让步的生活。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选择了他们眼中更为平坦和轻松的道路。但讽刺的是,随着生命慢慢流逝,当他们回首惨淡一生的时候,所遭受的痛苦,会比当初试图通过停止攀登来回避的痛苦要深刻得多。这就是放弃者的命运,因此,他们常常觉得苦涩、沮丧、情感麻木。
第二类人是扎营者。这些人在攀登到半山腰的时候,就停下来说:“我最多就能走这么远了。”随后,他们就会找到一个平稳舒适的高地,躲开逆境,并决定在那里度过余生。
与放弃者不同的是,扎营者至少还走了一段路,也曾为攀登而拼搏过,并因此获得了一席之地。他们完成的这部分攀登过程,可能在一些人眼中就算是“成功”了,但这只是一个误解。虽然扎营者可能取得过一些成绩,但如果他们不再继续攀登,就无法保持既有的成功。因为攀登的意义在于终生的自我成长和进步。
与放弃者一样,扎营者也过着妥协让步的生活。他们或许对这桩看似合算的买卖相当满意,认为停下来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在支起营帐后,扎营者常常会努力用物质填满帐篷,让自己尽可能过得舒适些,从而放弃了合理运用这些精力和资源可能带来的进步。由于扎营者易于满足,觉得生活足够好就行了,不愿继续奋斗。于是,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会被舒适和恐惧所驱动,总是患得患失,担心会失去这个安逸的小营地。
除了放弃者与扎营者之外,剩下的那部分终生努力攀登的人,被作者称为攀登者。他们认为,凡事皆有可能,从不允许年龄、性别、身心疾病或其他任何因素阻挡攀登的道路。因此,无论背景如何,不管优势或劣势、厄运或好运,他们一直在努力向上攀登。
在这三类人当中,只有攀登者没有虚度人生。他们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热情。他们知道如何体验喜悦,把喜悦看作登山过程中收获的礼物和奖赏。他们知道峰顶可能难以到达,因此从未忘记,旅途带来的力量远比终点更重要。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三类人的状态也截然不同。放弃者总是得过且过。他们胸无大志、不思进取、能力平平。他们鲜少冒险,不会创新,很少用心工作,在任何组织中都是累赘。扎营者能够展现出适当的创造力,也会稍微冒险一搏,但通常他们都谨慎行事,更倾向于墨守成规。
与扎营者和放弃者不同,攀登者欣然接受挑战,时刻保持紧迫感。他们自我激励,自我驱动,努力活出生命的极致。攀登者行动力极强,总想着把事情办成。他们不会为了头衔或职位就停下,而是不断寻找新的路子,来实现成长、做出贡献。
总之,只有掌握逆商理论,成为一个真正的攀登者,我们才能增强应对日常挑战的能力,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能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