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2018年2月读书笔记

2018年2月读书笔记

作者: toyman28 | 来源:发表于2018-03-11 18:12 被阅读59次

    1、《用数学的语言看世界》   大栗博司(日本)

    每一天的积累很重要,概率博弈

    2、《青年近卫军》  法捷耶夫(苏联)

    3、《流言》散文  张爱玲   

    拥挤是中国戏剧与中国生活里的要素之一。中国在哪里也躲不了旁观者。

    就因为缺少私生活,中国人的个性里有一点粗俗。

    ——《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呆滞。

    公众的幻想往往不谋而合,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洪流。裁缝只有追随的份儿。

    人类天生的是爱管闲事。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

    中国是文字国,皇帝遇着不顺心的事便改元,希望明年的国运渐趋好转。本来是元武十二年的,改为大庆元年,以往的不幸日子就此告一结束。对于字眼儿的过分的信任,是我们的特征。

    现实这样东西是没有系统的,像七八个话匣子同时开唱,各唱各的,打成一片混沌。(现实,复调)

    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诗上的“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可是那到底不像这里的无牵无挂的虚空与绝望。人们受不了这个,急于攀住些踏实的东西,因而结婚了。——烬余录

    老教训:想做什么,立刻去做,都许来不及了。“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着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到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烬余录

    你向女人猛然提出一个问句,她的第一个回答大约是正史,第二个就是小说了。

    叫女子来治国平天下,虽然是“做戏无法,请个菩萨”,这荒唐的建议却也有它的科学上的根据。

    职业文人病在“自我表现”表现得过度,以至于无病呻吟,普通人则表现得不够,闷得慌。年纪轻的时候,倒是敢说话,可是没有人理睬他。到了中年,在社会上有了地位,说出话来有了相当分量,谁都乐意听他的,可是正努力的学做人,一味的唯唯否否,出言吐语,切忌生冷,总拣那烂熟的,人云亦云。等到了年纪大了,退休后,比较不负责任,可以言论自由了,不幸老年人总是唠叨的居多,听得人不耐烦,任是入情入理的话,也当做耳边风。这是人生一大悲剧。

    要迎合读者的心理,办法不外乎这两条:(一)说人家所要说,(二)说人家所要听的。

    说人家所要说的,是代群众述冤出气。要低级趣味,非得从里面打出来。

    逐渐得到人物故事的轮廓,风格,笔触,每次的印象各个不同。现在再看,只看见人与人之间感应的烦恼——个人的欣赏能力有限,而《红楼梦》永远是“要一奉十”的。

    生命即是麻烦,怕麻烦,不如死了好。麻烦刚刚完了,人也完了。

    写这篇东西的动机本是发牢骚,中间还是兢兢业业的说了些玩话。一班文人何以甘心情愿守在“文字狱”里面呢?我想归根究底还是因为文字的韵味。

    现在似乎是文学作品贫乏,理论也贫乏。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后者是前者的底。

    好的作品,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作品的力与美。

    这时代,旧的东西在崩坏,新的在滋长中。

    用参差的对照的手法写出现代人的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朴素,因此容易被人看做我是有所耽溺,流连忘返。

    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

    伟大的作品,至今我们读它,依然一寸寸都是活的。现代文学作品和过去不同的地方,似乎也就在这一点上,不再那么强调主题。

    “残羹与冷灸,到处潜酸辛”——杜甫

    凭空制造出这样一双眼睛,这样的有评判力的脑子,这样的身体,知道最细致的痛苦也知道快乐,凭空制造了一个人,然后半饥半饱半明半昧地养大他.....造人是危险的工作。做父母的不是上帝而被迫出于神的地位。即使你慎重从事,生孩子以前把一切都给他筹备好了,还保不定他会成为何等样的人物。若是他还没下地之前,一切的环境就是于他不利的,那他是绝少成功的机会——注定了。

    当然哪,环境越艰难,越显出父母之爱的伟大。父母质子之间,处处需要牺牲,因而养成了克己的美德。

    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中的人,总是先看到还的图画,后看见海;先读到爱情小说,后知道爱;我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往往是第二轮的,借助于人为的戏剧,因此在生活与生活的戏剧化之间很难划界。

    ”夜深闻私语,月落如金盆”,

    日本诗“夏日之夜,有如苦竹,竹细节密,顷刻之间,随即天明。”

    所以活在中国就有这样可爱:脏与乱与忧伤之中,到处会发现珍贵的东西,使人高兴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

    表面上中国人是没有宗教可言的。中国知识阶级这许多年来一直是无神论者。佛教对于中国哲学的影响又是一个问题。可是佛教在普通人的教育上似乎留下很少的痕迹。

    一切对人生的笼统观察都指向虚无。

    世界各国的人都有类似的感觉,中国人与众不同的地方是:这“虚无的空虚,一切都是虚空”的感觉总像个新发现,并且就停留在这阶段。一个个中国人看见花落水流,于是临风洒泪,对月长吁,感到生命之暂,但是他们就到这里为止,不往前想了。灭亡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他们并不因此就灰心,绝望,放浪,贪嘴,荒淫。中国人最引以自傲的就是这种约束的美。

    当然,下等人在这种缺少兴趣的、稀薄的空气里是活不下去的。他们的宗教是许多不相连系的小小迷信组合而成的——星相、狐鬼、吃素。上等人与下等人所共有的观念似乎只有一个祖先崇拜,而这对于知识阶级不过是纯粹的感情作用,对亡人尽孝而已,没有任何宗教上的意义。

    中国人有一个道教的天堂与一个佛教的地狱。

    亵渎神灵,虔诚与顽笑之间,界线不甚分明。

    虔诚的中国人出世入世,一只脚跨进跨出,认为地下的书记官一定会忠实地记录下来每一寸每一分的退休。

    孔教对不求甚解的读书人安排好了一切,但好奇心重的愚民不由地要想宇宙的秘密里窥探窥探。本土的、舶来的、传说的碎片被系统化、人情化之后,孔教的制裁就伸展到了中国人的幻想最辽阔的边疆。这宗教虽然不成体统,全亏它给了孔教一点颜色与体质。中国的超自然的世界是荒芜苍白的,对照之下,更显出了人生的丰富与自足。

    中国宗教衡人的标准向来是行为而不是信仰,因为社会上最高级的份子几乎全是不信教的,同时因为刑罚不甚重而赏额不甚动人,信徒多半采取消极态度,只求避免责罚。中国人积习相沿,对于责任总是一味设法推卸;出于他们意料之外,基督教献给他们一只“赎罪的羔羊”,无代价地负担一切责任,你只要相信就行了。这样,惯于讨价还价的中国人反倒大大地动了疑。

    对生命的来龙去脉毫不感到兴趣的中国人,即便感到兴趣也不大敢朝这上面想。思想常常漂流到人性的范围之外是危险的,邪魔鬼怪可以乘隙而入,总是不去招惹它的好。中国人集中注意力在他们眼前热闹明白的,红灯照里的人生小小的一部。

    大规模的交响乐自然又不同,那是浩浩荡荡五四运动一般地冲了来,把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变了它的声音,前后左右呼啸嘁嚓的都是自己的声音,人一开口就震惊于自己的声音的深宏远大;又像在初睡的时候听人向你说话,不大知道是自己说的还是人家说的,感到模糊的恐怖。(谣言?呐喊?)

    然而中国的流行歌到底还是没有底子,仿佛是决定了新时代应当有新的歌,硬给凑出来的。所以听到一两个悦耳的调子像《蔷薇处处开》,我就忍不住要疑心是从西洋或日本抄了来的。

    黄黯单调的一行一行....滴沥滴沥,搭啦啦啦啦,雨还在下,一阵密,一阵疏,一场空白。(参差的对照手法)

    如果把鸡鸣画出来,画面上应当有赭红的天,画幅很长很长,卷起来,一路打开,全是天,悠悠无尽。而在顶底下略有一点影影绰绰的城市或是墟落,鸡声从这里出来,蓝天的一缕一缕,战抖上升,一捺,一顿,方才停了。可是一定要多留点地方给那深红赭红的天...多多留些地方...。

    4、《重读近代史》——朱维铮

    《走出中世纪》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胡绳《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

    逻辑终究不能代替历史

    岑参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和尚”源于古印度引进

    1、厘清史实。2、史料为据。3、客观事实

    嘉庆由肃贪始,到己贪终。

    孟森,清朝科场、哭庙、奏销三案的考证,坚持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

    雍正乃请君主独裁体制的真正开创者。

    马上得天上,却大兴文字狱。文字狱是与满清“国运”相始终的帝国特色。

    清帝集权、专政、独裁。

    《伪古书尚书》咸与维新

    贾谊“天下之嗷嗷,乃新主之资”

    怀柔,“柔远方,怀诸侯”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

    清,奴,主奴,文官是“尊君亲上”的奴才。捐班体制化“捐纳官或非捐纳官,于本班上输资若干,俾班次较优,铨补加速,滑之花样”

    美剧《暗网》

    在屏幕的另一端是一片广袤的新疆界,不受控制,无法控制,在这里图像是燃烧弹,语言就是武器,代码就是货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年2月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bpw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