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说起了近日看的《七月与安生》,看到故事里七月与安生截然不同的生活轨迹,于是联想到了我们两个,同样一个漂泊,一个安稳,一个远离,一个驻守,一个在陌生的环境迎风破浪,一个在熟悉的领域披荆斩棘。从生活的内容,到理想的追求,已经迥然相异。心里感叹,又释然。
原本是不会去看的电影类型,听了好友的话后,翻开看了。
因为刻意琢磨了,所以感想很多。
一、关于“浓淡”和“形式”
安生七月自十三岁相识,从做一件坏事开始结下革命友谊。幼时相遇,相伴成长,关系好到至死不渝,出于积累的习惯和信任,还有一种自我感动式的形式感。现实生活中,如果不是出于形式感,兴许不会那么长久地写字,诉求,与浓情蜜意地告白。
不过,最触动我的,却还是这贯穿全电影的这种形式感。故事很装,电影拍得很装,主人公的感情也很装,典型的安妮宝贝伤痕色彩。
装,不是说它假,而是一种刻意的表现,如通篇刻意的忧郁,刻意的思念,刻意的纠缠,以及刻意的深刻。
我知道一些艺术从某一个角度来说,是一种现实状态的提炼表现。把一生浓缩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面,生活被压缩了,溶于其间的任何物质自然就浓烈起来。故事情节是刻意虚构,但感情,始终觉得是虚构不了的,知遇的欣慰,分离的伤感,背叛的愤怒,疲于奔命的倦乏,束于繁琐的厌烦,所有的不安、渴望、猎奇、茫然、恐惧……这些情绪都是真的。只不过,载于这样的故事,用上一些技巧效果,密密匝匝地一股脑端出来,浓烈地近乎为假。
现实生活的不同在于,时间漫长,琐事繁多,大多情绪都被冲淡。很多事情,如果不是刻意书写和表达,兴许,并不容易被深刻记忆。
说到刻意书写,刻意表达,便要说到“形式感”。
《陆垚知马俐》里,陆垚三人在饭馆吃饭,酒到酣时,三人说要结拜。饭馆老板娘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形式感太重。
感情深与否,不在那一拜,而在漫漫长生琐碎年岁里的惦记与帮扶。
大多“形式”,始于热血澎湃,终于自我感动。
上周见完客户回来,和同事路过星巴克小憩。同事去买咖啡,我坐在门口的位置,看人来人往。新奇地发现,嘿,为什么星巴克里的人身上都有一种相同的气质,因而气氛莫名融洽,手环着咖啡杯,小口小口地啜饮着,眼睛仍旧和同伴对接,凝神聚气倾听对方的模样,又能在间隙发现偷窥的我,瞥过来一眼,很快收回,继续喝咖啡,说话时,加一些手势,专业、严肃。
同事回来,我们往外走。我问他:“有没有觉得,手上拿了一杯咖啡之后,觉得自己洋气起来。”
他顿了下,点头:“有。”
我说:“那是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土包子吧。”
他再次点头:“嘘,这种大实话就烂在肚子里好了。”
有个朋友,很喜欢在朋友圈里晒生活和感悟,某个周末去了书店,晒出书本干净的章页,及一旁冒着热气的咖啡,说,书本给内心带来恬静。某天自己安装了家具,拍了张家里凌乱的战场状况,说,女人的力量你不可想象。自己动手做菜,拍了自制酸奶,说,牛油果遇见酸奶,唯有自己和生活不可辜负……
那本书,我仔细放大看了,是一本畅销书,关于生活,关于感悟,关于生活的苦闷,和排解。
她的朋友圈更新地很勤,仔细看,这样丰富的纪录中间,夹杂着的心情却跌宕起伏,苦闷如一,偶尔欢脱、开怀,偶尔自我肯定,时而怨声载道,没怎么变化。才明白过来,其实,她的生活没什么变化。她本是个可爱的人的,样貌清秀,工作认真,为人和善。她的内心世界很丰富,也太过丰富。生活从她的朋友圈看来,也很精彩。却不过某一时某一刻痕迹明显的PS后的纪录和强制升华。
她的成长与积累,我暂时没能从她的简短描述中没看出来。
电影里,安生的生活并不精彩的,不过之于七月,纷繁了些。形式多样,内容却是沉疴滥竽。不过七月没看到,安生给她的明信片寥寥数语的概括把生活挤榨地面目全非,听来只有一句简单潇洒的“我在北京安顿下来了……外面的世界真的很大”,七月以为那是自由,那是潇洒,所以她艳羡。可生活终究不能一句话概括的,太草率,简单成一种形式了,于是只剩下偶尔的自我感悟和形式表现感动自己,有点舍本逐末。
安生前二十几年的生活很糟糕,其中的苦酸只有她知道。她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自由,却开始漫长的无所归依,和消磨度日,跟在小城镇安稳生活的七月,殊途同归。她的精彩,只在七月眼里,只在外人眼里。就像,我这样的观众,远远地观望我朋友的朋友圈动态的时候。
真正令安生成长的,是她的苦难。令七月成长的,是她的死沉。
同样都不精彩,同样被旁人忽略。人们看到的,是提炼后的总结概括。往往带有偏差。
安生说了一句话,“有趣都是装的,装的自己都信了。”
隐藏或忽略庞大实际内容,将总结升华后的一两句话当做全部或意义,并将其认为真理,便是形式。
很多人笔头和嘴边爱提及的“诗和远方”,看起来总有点能力营养不足,想象力发育过度。最常见的例子,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卸去包袱,从心出发balabalabla……
当然,适当形式化也挺好。特定的场合,运用相应的形式,可以高效地处事。某些时刻,形式化地表达感情,对亲人、朋友、情人,告白、祝福、诉请,形式化一点,没关系。生活中,没办法时时刻刻表达内心感情,便挑在这样特定的时刻。也是好的。
不拒绝形式,也不囿于形式,我想,生活,最终还是要注重形式下的内容的。
二、关于“我们”
我和我好友。
我们也是初中认识。到现在,掐指一算……算不出来。
口算不大好。
好友她呀,和我性格差别很大。她现在已经订婚。同自己的大学同学,在很好的年纪,相爱并相信。她喜欢旅游,将生活和工作分的很开,认为工作是谋生的途径,生活在工作外自由个人支配时间里。对生活、工作,竭尽全力,却不肝脑涂地,两厢平衡,保证两者质量。她留在了家乡。我呢,单身二十几年,现在开始自己的事业,认为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懈怠,不能敷衍,不然,就是浪费自己的生命。我浪荡在妖都。
我旅行走文艺风,瞪大眼看,迷路,感受,得意忘形到忘我。
她旅游走计划风,规划严谨,奔赴自己要看的,拥抱途中的任何偶遇,拍照是必须的,良辰美景和此刻自己的洋溢模样不能忘却。
她计划好了什么时候买房,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孩子,每年两次长途旅游,时不时短途玩乐。总体踏实而稳健,偶尔动摇和探索着地按照自己的心意行走。
我只想到了现在创业做好公司,不断学习、成长,或许将来特定的时候,再去深造,这次,内心清醒目标明确地选择自己喜欢钻研的专业。其它的,想不到。
她内心有着不受侵扰的原则和追求,却不过分绑束自己,尽量以自然的姿态游刃生活,随性随心。但待人待事待生活,耐心认真,勇敢坚韧。
我每天要工作、看书、练字、学英语、锻炼,处于极度紧绷的状态,自虐式地压榨一天二十四小时。
她也时常迷茫、困惑、委屈、愤怒,我也不时懈怠、谵妄、怀疑、犹豫,我们都没能游刃有余于自己选择的生活,常常挫败、失望,偶尔收获、开怀。但不忘记,分享、鼓励、支持,还有最重要的,提醒、劝谏,不会互相捆绑,不会盲目称赞。
我们两个不是七月和安生,我们只是自己,经过二十多年的经历和学习,选择了自己心甘情愿笃行的路,没有好和坏,一样有一堆杂事要去处理,一样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一样为了维护内心在意的东西,一边战战兢兢,一边兢兢业业地奔忙着。
将来,我们仍旧会不一样,或许会更不一样。她有家庭有事业,过着平稳但必然惊趣丛生的生活。我呢,不知道,我无法想象我的未来。但我们都一点不担心,我们的感情会变淡。
我也不知道什么维持了我们的友谊,很少联系,可能大半年都不会通一次电话,彼此微信最近联系人都没有对方,只是过年必然要见一面,一如既往,无话不谈,相谈甚欢。
我始终倾慕她,正如她对我。我们彼此欣赏的点,是根植在身上的某个特性。
如《傲慢与偏见》里,Elizabeth 对 别人说自己对Charlotte的感情:“I adore her.”
笃信七月和安生的友情不是弄虚作假。看我和她。
三、关于生活
我始终相信,人,生而完整。而后在漫漫时间里获取的亲情、友情、爱情、爱好、事业、名利等等,都是附属的,让生活变的更加纷繁多彩。其中任何一种的缺席,都不是人生的残缺,都会在其它地方弥补回来。
于是,我相信,安生的人生,与七月的人生,不一样,都没有谁的是错的,谁的是对的,她们过的都是完整的人生,都是于她们来说,最合适的,即便她们最后也几番取舍,但这些放弃或选择,都是之于那个时间段,最好的决定。
于是,不需要后悔,不需要比较,不需要艳羡。当下所有,便是最好的恩赐。
即便是苦难,都是自取。要脱离,还是留守,都是自己的决定。自己的事情,自己花力气解决。
对于谁,都这样。
连着几天,好几个人跟我说起我的恋爱问题。都着急地劝我恋爱,准备婚姻。
我说:“我还英俊潇洒年轻力壮如花一朵呢。”
朋友说:“现在是零零后称霸的世界了,你再不下手,她们就出来跟抢占市场了知道不,到时候有你哭的。”
我说:“那我也不好意思把这些男人给糟蹋了,再扔给零零后,让她们尽捡剩的残花败柳呀。”
朋友说:“就你这烂菜梗,还说别人残花败柳。老脸要不?”
我发了个耸肩摇头的表情。
以前是年长的人跟我说要恋爱,现在是同龄人劝我去恋爱,我深刻地反省了下,为什么会这样呢?
结论是:我长着一张单身狗的脸。
不怪我爸妈。真的。[一本正经脸]
很早就有人跟我说过,单身久了,会心理失衡。至少她是见过实例的。我点头,嗯,你对。
然后转身继续单着。
也不少人跟我列举,恋爱的好处,单身的弊端。
我唯唯诺诺哼哼哈哈。
我对爱情、婚姻都没有偏见,也不排斥。只不过,现在的时刻,既没遇到,也不强求,我认为自己手头有十分重要的事情去做,于是集中精神,心无旁骛。更是从来不觉得独身就是一种缺失。
或许,我的生活少了一种色彩,却其它部分仍旧浓墨重彩,酷炫地很。如此,而已。
我欣然接受于周遭各色的人生,并且尊重,赞同,或不赞同。也欣然接受自己将来可能会呈现的状态,或许仍旧一人独行,或许找到伴侣携手偕行,怎样都是好的。
怎样都是好的。
居南
2016年11月2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