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年6月13日 癸卯年 四月二十六 星期二
备注:Day576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山自在,水如来---熊召政生活随笔集》
作者:熊召政
内容:最早知道沧浪亭,是通过一首名为《沧浪亭》的诗: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
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
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
诗作者是北宋早期的文人苏舜钦,其诗与梅尧臣齐名,世称“梅苏”。这沧浪亭,便是苏舜钦花钱构筑的私家园林。
苏舜钦,字子美,四川中江县人,曾祖共轭协随孟蜀降宋后,授光禄寺丞,知开封府兵曹事,举家便迁到了开封。祖父苏易简,父苏耆,皆进士出身的官员。也都是名噪一时的文人,都有文集刊世。
开封乃宋朝首都,苏耆当过开封县令。苏舜钦生长在这样一个官宦世家,不知饥馁冻饿为何物。且从小浸淫典籍,浏览书乡,是一个比较典型的贵族子弟。
苏舜钦22岁因父荫入仕,当了一个太庙斋郎的小官。当年,因玉清官毁于大火,皇上想修复,苏舜钦便向当朝的仁宗皇帝献上了一篇《火疏》,反对修复。22岁,从今人角度看,还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可是偏偏不知天高地厚。兹后,苏舜钦还给皇帝上过《乞纳谏书》和《诣匦(gui,三声)疏》。文笔更加疏狂,批评的口气也更加严厉。写《诣匦疏》时,苏舜钦已经31岁了。若九年前写《火疏》,是因为年轻而不谙世事,那么现在则说明他的性格的偏执,也可以说是可爱。疾恶如仇。,勇于任事。这种性格有助于艺术的发展,但对于官场,却是一个不和谐音。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穿了,这练达即是滑头。说起起来虽不好听,但却实用得很。
然而,这篇文章抛出后三个月,苏舜钦还照例补了一个长垣知县。十年间上三疏,抨击时政,火药味很浓,但并未影响他的仕途。这可能给他造成一种错觉,即“造反可以升官”,正义可以战胜邪恶。因此助长了他的狂放性格的发展,以致酿成最终的悲剧。
苏舜钦23岁结婚,娶妻郑氏。五年后郑氏病故,旋即父丧,去官守孝,两年丁忧期满再度入仕。宰相杜衍欣赏他的才华,便嫁女与他为妻。谁知由于苏舜钦的行为不检,被一直寻机反扑的的守旧派抓住把柄,而导致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灾祸。
当时京师旧例,各衙门春秋赛神,本衙门官员要聚在一起吃喝一顿。这酒饭钱由到会的官员们凑份子。也有的把本部门一些破烂清理卖掉,换一些碎钱买一顿吃喝。苏舜钦当上京官,自然不肯放弃与同僚相聚一乐的机会。他还如来两名女伎,狎邪宴乐。是夜尽欢而散。
邀饮与狎游,这在宋朝的官场中,本是常事。怎奈苏舜钦是政治旋涡中人,又是京城名士,所邀饮的十几个朋友,皆一时名士。仁宗皇帝判苏舜钦监主自盗(指的是苏舜钦把公家卖废纸的钱用来招待同僚喝酒),让他过了两上月的牢狱生活,除官为民。
庆历四年(1044)的秋天,宋朝开封发生的最大事件莫过于苏舜钦一案了,这一顿酒,不仅使他命运发生逆转,更使得改革集团受到重挫,蓄势待发的改革力理顷刻间几乎崩溃。
改革派的三个领军人物俱被贬出京城,杜衍知兖州,范仲淹知汾州,富弼知郓州。此事的始作俑者王拱辰与刘元瑜相庆说:“为我一网打尽矣!”
启示:苏舜钦的身份放在现代社会不仅仅是以诗闻名的现任官员还是妥妥的官二代,更是当前社会炙手可热的斜杠青年。
他从小家境优渥,从未受过生活的挫磨,养成了有话直说,不吐不快的直爽性格。这样的性格没有什么不好,可因其身份和所处职场的特殊性,就有些格格不入了。
多少古代诗人入官者,像韩愈、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等,身后留名,不是因为政绩,而是诗文。当然,像高适、晏殊、王安石、范仲淹,生前就已政绩斐然。
清淡误国,不幸的是,清淡恰恰是中国文人的通病。把文人习气带到官场,这官肯定就做不好。
苏舜钦虽才华横溢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事实证明他的确不适合入仕。少年成名易自满,故思想、行为不受职场约束。他喜欢众星捧月,热闹宴饮,独坐C 位的感觉,可鱼与熊掌毕竟不能兼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