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人文素养”是人之为人的第一素养
一个人的生活世界之中有着三大精神支柱:科学、艺术与人文。科学讲真,给人以理性,;艺术讲美,给人以感性;人文讲善,给人以悟性。科学强调的是客观规律,艺术注重的是主观情感,而人文则渗透在两者之间,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所以,我们也可以把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的灵魂,不是“能力”,而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就是“人文精神”。从广义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基本素养包括了思想素养、道德素养、心理素养、业务素养、身体素养和文化素养等诸多内容,从结构上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种素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任何一部分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都会受其他素养的影响和制约,并反作用于其他素养。其中的“人文素养”则是一个人立地为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它包括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在其中。一个人一旦缺乏了人文素养,失落了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个人乃至社会、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个人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人文素养的质量是社会健康发展的结果。要想提升人文素养,最关键的是要实施人文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在人文教育中接受文化的基本传统、基本理念和基本精神,获得本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促进个人同社会之间的相互认同。因此这种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观念教育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命方式的教育。促使人文素养的形成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需要长期的熏陶和养成教育才有可能实现的目标。人文教育是通过优秀的人文文化来实现的,而优秀的人文文化则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不断的积累、提炼和升华而逐渐形成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在当今时代以优秀的人文文化来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身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来讲,要想提高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必须从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从基础教育抓起。不仅要在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之中进行,还要在数理化理工学科课程之中开展人文素养的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传统观点认为有了人文知识也就有了人文素质,于是乎在推进人文教育的时候,往往只是把文史哲的知识推介给大家。其实,人文素养的前提是人文知识的储备,但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人文素养的具备在于对人的关注和关怀,少却了这种对人的关注的人文精神,是谈不上具备人文素养的。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具备了相当的学识水平、掌握了科学的艺术手法之后,尤其需要具备完美的人文素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去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教师人文素养的具体水平直接作用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水平,教师人文素所折射出的社会文化的价值观、思想观和审美情操,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建构起到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有人说,物质与精神,经济建设与人文修养,是社会前进与发展的两个翅膀。如果顾此失彼,不能协调发展,我们就会举步维艰,更不用说展翅飞翔了。因此,重视人文素养的养成和提高,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建设好我们的精神家园,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

四、“素养教育”是一种根本的人生教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性质与地位”中十分明白地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除了“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素养”作为一个核心概念提出来之外,基础教育阶段各学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稿)”之中,同样随处可见“素养”一词,如“人文素养、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健康素养、技术素养、数学素养、艺术素养、美术素养、音乐素养 ”等等,其中的“科学素养”已经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许多学科的核心概念。
至此,我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许多课程标准频繁使用“素养”一词,有的弃“素质”而用“素养”,有的和“素质”混合使用,两者之间已经没有了明确的区分,是不是在说明一个重要倾向,“素养”一词更具“后天教养效果”的意味。课程标准的编制者使用这个词时,一方面是在有意无意地强调课程的育人能动性,希望通过课程改革,努力营造良好的“课程育人环境”;一方面是在强调发展学生“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果以上分析成立的话,实施“素养教育”已经势在必行。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教育要避免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我们就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诸多方面。素质教育强调全人、全面、全程的教育,讲求因材施教,追求健康成长,反对应试教育片面强求升学率和重知轻能而忽视做人的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已经作为教育方针之中的一个基本国策成为了国民的一种共识,然而,由于素质教育的“素质”一词的根本属性问题,往往使得教育的过程性、习得性和自主性不够明确,与当初新课程标准大张旗鼓地宣传“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还有一定的距离。如果以“素养教育”来反映“素质教育”内涵,也许不仅具有根源意义,而且具有发展意义。“素养教育”并不回避“素质教育”,它只是对“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补正。如果能够改变以往一种以“应试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话,当以“素养教育”最为恰当不过。
“素养教育”首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塑造高尚灵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教育。素养教育是一个使人不断获得自由、走向解放、展示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是一个自由、自主、自觉的学习主体的培育过程。“素养教育”也是一种发展性和终身性教育,它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放到重要地位,强调突出学生主动学习和自觉学习的方式,一改以知识积累为取向的单项式传授教学模式,转向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喜欢学习和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素养教育”更是一种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它特别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经常启发学生对自身的素养进行理性的反思和纠正,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促使学生的素养发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够勇敢地担当起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一个人的素养不仅是个体生存和自我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素养是可以培育的,是可以发展的,也是可以形成社会效应的,因而“素养教育”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题中之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