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眼睛就开始老花了,看不清书中的文字,看不清药瓶上的说明;也不知是什么时候,我的手臂举不起来了,甚至是抓不住地铁上的扶手,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我也步入了中老年的队伍了,当我的感觉到这样的时候,某种恐惧遽然而生。
衰老,一个正常人生旅途中的必然过程,绝大多数人都会经历。
20世纪60年代,有个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开始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最终被哈佛大学辞退,远赴印度灵修数十年,到了70年代,出版了《活在当下》一书,这本书影响了美国整整一代人。他就是拉姆·达斯,1997年拉姆·达斯不幸中风,在后来的康复过程中,他不断思考,不断践行,就算坐在轮椅上也没放弃写作和演讲,最终写成这本《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
《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是一本有关衰老和死亡话题的书。
不论是否得过重病,年老体衰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拉姆·达斯在中风以前也是很少能想到「会老」这个话题,其实衰老是一种渐进的过程,不会说你去年59岁,今年60岁,然后你就衰老了,年龄只能是一个绝对数值,并不能代表什么。拉姆·达斯在书中就说到,他62岁那一年,乘坐火车的时候,列车售票员并没有查看他的身份证,就让他买张老年票,这时他才意识到,他已经是个老年人了,而在此之前他始终对自己是否是个老年人充满了疑惑,同时也对老年人的概念总是不清楚。
中国有句老话,「未雨绸缪」,趁着还没有老去之前,提前做好准备是必须的。比如,我在一年前就发现,眼睛看近处的东西有些模糊,因为戴着近视眼镜,总是想着如果再配一幅老花镜,拿上拿下的一定很麻烦,所以就那么得过且过了很长时间。偶然到眼镜店咨询,原来现在的眼镜已经有了新品种,近视和老花合二为一的镜片,这种镜片看远处的时候用的是近视镜,看近处的时候用的是老花镜,果断的配了一幅,戴上后,顿时觉得世界变得美好起来了,就连药瓶上的小字也能看清了。没有这次偶然的发现,我还要在混沌的世界里摸索,要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并不是那么容易。
很多时候,这些层面可以看做是一种「硬件」的更新,既然是硬件的更新,怎么说都是很容易做到的,难的做到是「软件」的更新。
人的「软件」其实就是思想,怎么才能在思想上更新,也许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不论你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
《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封面《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科技并不能让亲人团聚,但网络却为老人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联络方式。」「人们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在这个奇妙的新世界里相聚,共度美好时光。」身边就有很多的老人,总是排斥和这些科技产品接触,总是认为自己老了,接受不了新鲜事物,主动放弃了学习和思考,这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代沟。
有位老太太六十岁了,还是个文盲,有一天,她也想学认字,她把这个想法和子女说了以后,大家都很支持她,老太太一开始还觉得不大可能,后来一个字一个字的学,慢慢的从一个文盲到能看报读书了,等她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她又想「我能不能写本书呢?」结果还真就写出了一本书,不仅出版了,还做到每年出一本的速度,现在她都年近八十了,依然还在坚持写作。她的名字就叫姜淑梅。在姜淑梅老人的身上,看不到衰老的特征,在她的身上只能看见一种心境。
未来的社会,也许生命可以无限延长,也许长生也能实现,那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呢?「抛开了过去和未来,我觉得一身轻松。」这就是拉姆·达斯的看法,是的,随着岁月的流逝,衰老会让人感到悲伤,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许我们不用为过去耿耿于怀了,也无须为将来感到忧心忡忡,就像是冲破了时间的束缚,这将是一种充满「禅意」的感觉。
《学习做一个会老的人》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想方设法地看清自己的后半生,怎么去适应人生的历史转折,可能不必等我们老去才去学习,也许趁我们还年轻就去准备,毕竟人生的长河我们每人都会经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