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于网络,文章原创。
前言:一切以实修为主,我主张三教合一,本人平时打坐以修丹道和禅定为主,生活中以念佛为主。修行并不是一件迷信的事情,在这个时代,要以亲身探索的精神去揭开修行神秘的面纱。佛也好,道也好,应该相互印证,而不是相互批判。通过实修,探索修行原理,步步为营,修行可期。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阅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也听到这样一句话概述人生的三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以上两句话其实描述了一个同样的事实:即是人生需要一定的阅历,而到最后你会发现又回到了原点。其实修行也是一样,在初入修行和渐入佳境再到登堂入室以及返璞归真的过程中,我们要经历的很多,这里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是内外的和外在的。外在的以后再说,先说内景。
内在光景
顾名思义,就是内在的风景。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就是真正看风景,不是用心去向外看,而是把风景向内吸收进来。其实这就涉及到了修行的原理,修行和人体的内在的能量,信息有关。普通人一闭眼就是天黑,修行人功夫纯熟以后,闭眼会有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存在。不同的人会见到不同的光,不同的景,称为内景。内景是能量与信息的一种再现,我们做梦的时候有时候感觉很清晰,但是大多数人都是昏沉的梦,很少知道自己在做梦。而内景却是比做梦清明多了,这种情况在很多人看来也许是天方夜谭,一些人也会说是幻觉,是魔障,是自己的臆想,是神经元的错觉。
其实内景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修行人修到了一定的地步,能量和信息达到了相应境界的频率,就会在前额处感受到这些。内景千奇百怪,随个人修行的业力有关,到达明心见性之后,则是一片空明,前进一步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退一步则是“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古人说过至人无梦,梦其实是信息的处理和呈现,信息来源自身和外界。至人起码到达了明心见性的层次,所以才会长住在空的定境之中,此空不是顽空,是《心经》所讲的“空”。现在的修行人一上来就求空,其实这是不对的。此空非彼空。
所谓的空,你可以理解为信息过滤,信息提纯,信息升级,从有为入无为,从可见到不可见,从物质到能量那种。这不是靠想象可以知晓的,“圣贤之境,非妄想凡夫所能臆测”,所以我们上来不应该求空,因为修行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你自然而然不想去想。妄想和杂念是低层次的,当能量和信息是真的,正的,提升你的层次频率,自然会不想去想那些。可以理解为,不同的生命层次,ta“想”的方式可能不一样。
所以修行人在见识到如此光怪陆离的内景后,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是现实世界所远远不能比拟的。这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修行人可以知道很多事情,明明没有在现实中经历,那是因为ta在定中看过,早已经历过。当然了,不能过度追求这些,这在第三阶段的修行人看来很正常,而我们还处于第二阶段,还在现实世界里去苦苦地求生活。
有一些传统的修行人认为不能讲这些,会让人以追求这些为目标,其实第一阶段初入修行的人如果能依此发求道之心,似乎也不错,虽然是小小道了。因为这是自然现象,是人的修行必经之路,如果你把这些当做大道来追求,那也是修不成的,修行需要智慧和福缘,这点都悟不透,是修不到高层次的,毕竟在真正的证果之人看来,明心见性也只是修行的起点,真不可思议,是我们的智慧和福缘太低了啊!
今天先到这。
精彩继续,下回再会。(抱拳)
笔者简介:浙南人氏,字明了,号养用居士。中国哲学硕士,儒释道修行人。明了,取“明真了正”之意。养用,取“善养慎用”之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