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女生大学毕业两年,不愿意去找工作,母亲介绍的工作也是干几天就辞职,而且不肯叫爸爸妈妈。但她喜欢每天接妹妹放学。
30岁男子曾从事理发师,不愿意去工作,也不去谈恋爱。他说:凭本事啃的老,为什么要工作?
48岁海归回国后不再工作,啃八旬老母亲的退休金。他说:都怪你,在我小时候事事包办,什么都给我弄现成的,让我对你们太依赖,是你的溺爱毁了我。
日本44岁游戏宅终日沉迷游戏,经常欺负老母亲,经常在网上嚣张:既然擅自把我生下来,就应该负责我死前最后一秒。
76岁担任过高官的老父亲最后拿起来一把菜刀,结束了儿子的人生。他冷静地被捕后表示:儿子现在这个样子都是我的错,所以要亲手结束这个错误,不能再给周围人添麻烦了。
社会上逐渐出现了啃老族,引起忍无可忍的公愤。大家费尽心思也没有理解,为什么啃老族这么狠心,面对白发苍苍的老父母,却做出如此不孝的恶行。
第一,他们在感觉上强烈地排斥工作、社交、恋爱和自理生活。他们从小得到足够的关爱,却得不到自由。
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得到的是父母的阻止和替自己做,很不是滋味。他们只好扔掉独立的愿望,成为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毕竟没有愿望,就没有失望。
他们也拒绝和别人相处,没有人会像他妈一样照顾他。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形成了对工作等事情的强烈反感,被内心的感觉逼着去啃老。
第二,他们在报复自己的父母,或者说报仇而不雪恨。从被父母溺爱开始,就已经被伤害了,开始感到愤怒了。由于父母是爱自己的,他们只好只好压抑愤怒。
后来在社会里面处处碰壁,撞得头破血流,发现自己被父母的溺爱害惨了,从而开始憎恨父母。激起从童年开始积累的对父母溺爱的不满,用更加依赖父母的方法来报复父母,新账旧账一起算。
他们依赖父母本来会有罪疚感,想到父母的过错后,就不剩多少罪疚感了。可惜,在报复父母的过程中,只有两败俱伤的结果。
例子中的女生对妹妹好,对父母差,其实便是报复父母。在道德绑架下,又不能明说。那个男子则脸皮够厚,理直气壮地说:凭本事啃的老,为什么要工作。海归作为高材生则理性一点,把问题的根源和自己的目的说出来。
一般的溺爱养出来的孩子,最多是有些依赖和懦弱,不至于大逆不道地啃老。孩子到了初中,父母痛心疾首地放手以后,他们虽然形成了依赖心理,也等来自由,能不能摆脱依赖心理,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但有一种情况不一样,叫做包办型溺爱,是溺爱的最强境界,也是后果最不堪设想的情况。
父母溺爱孩子,从小时候溺爱到大学毕业,从头到尾包办孩子除学习成绩以外的所有事情,甚至亲手给孩子喂饭穿鞋。
他们无视孩子的独立和社交等能力,认为我孩子成绩那么好,那么聪明,以后会飞速学会的。
结果孩子大学毕业以后,甚至硕士博士毕业以后,也只是一台学习机器和一个饭桶,回家啃老可以发挥机械运动和装饭的功能。
啃老族是有救的,需要父母承认自己的过错,需要孩子倾泻自己的愤怒,然后需要父母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和鼓励。当然,孩子心中愤怒的积累和依赖心理的发展,都延续了几十年,也需要好多年的努力,才能让孩子重新成长。
如果父母能够想要心理医生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名词,那将是不幸中的万幸。
一个“伟大的”母亲辞职回家,给儿子赵鑫(化名)陪读。在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赵鑫“争气地”考上了清华,然后只身来到了大学。
这个故事的开端听起来很美好,至少很多父母都这样认为。
然后赵鑫在清华里面,每天都不洗衣服,也抱怨饭菜难吃,控诉社交的困境。“伟大的”母亲含泪来到北京的地下室,照料儿子,继续陪读,直到大学毕业。
这时候,父母会认为,等他工作以后,他就会有长进了。
确实,他毕业以后就找到了外企的工作,然后因为工作怠慢被炒了。父母给他安排工作,然后他忍受不了被骂,辞职了。父母给他开一个公司,然后所有事情都留给了父亲做。
父母觉得,等他恋爱以后,他就会活过来了,男人的责任感就会出来了。然后给他相亲。
相亲女孩对他的态度从热情到失望,他对女孩态度却坚定不移,就是看不见。
故事的最后,母亲带着赵鑫去接受了心理医生一周两次的辅导。随着辅导的进程,赵鑫开始参与社交,找到工作,找到爱情。
现在啃老族这个词已经不流行了,流行另一个词——“巨婴”。把他们比作一个个巨大的婴儿,其实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
他们心理年龄确实停留在一两岁,需要父母无时无刻的细致入微的照顾,而不需要友情、爱情和热爱。
就像赵鑫啃老的时候,完全感觉不到对社交和女孩的兴趣,只是想像个小孩一样被父母照顾
巨婴这个词反映了社会认知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早期家庭教育中的溺爱和未来啃老之间的因果关系,开始意识到问题的根源,而不是单方面把矛头转向啃老者,也需要把子弹射向他的父母。
最重要的是,把警钟敲给想成为那样的父母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