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曾国藩的一个小故事。曾国藩在带领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时,屡屡打败仗。有一次又吃了败仗的曾国藩,气得想跳河自尽,幸亏被旁边的人拉住了。
后来,曾国藩上报朝廷请求处罚,他在奏折中写道,“臣屡战屡败,请求皇上责罚。”
他的一个幕僚看了,建议曾国藩把“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曾国藩照做了。谁知就是这么一点点改动,皇上看了不但不责怪曾国藩,反而对他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表扬。
一个成语,只是前后调了一个顺序,所表达的意思就截然不同,所造成的结果也截然不同。能想这么绝妙主意的人,一定也是有一个异于常人思维的人。
《逆转思维》中有句这样的话:“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就是思维的差别,看待事物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结果也会截然不同。”也就是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
优秀的人与普通人的差别,其实就是思维的差别。如果家长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那么在孩子小时候就要培养他的思维能力。
生活即教育,培养孩子与众不同的思维习惯,家长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入手:
首先,家长或老师要学会善于提问。
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性。
在日常与孩子的互动中,家长可以经常性的使用以下九个词语,可以刺激孩子去思考。
1.假如
平时在跟孩子讲故事或玩游戏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说,“假如......”通过创设另外一种情景,引导孩子去思考:假如这样,后面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事情?
2.例如
就是要孩子对他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些事物来举例子。
比如孩子跟家长说,说谎是不好的行为。家长就可以问他:还有哪些行为是不好的呢?你举个例子看看。启发孩子的思考。
3.比较
通过两种类似的东西,要孩子去比较,找出它们的差异。
比如:雨衣和雨伞都是可以挡雨,那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呢?
4.替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经常启发孩子,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另一种东西?
比如天气很热,我们可以吹空调,但一个人长期在空调的环境中,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那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空调的呢?
5.可能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象某件事情,可能会有一些什么样的结果,和孩子一起来分析。
6.想象
通过一件物品让孩子想象他的n种不同的用途,或者通过一个情节来想象可能会发生的故事。
7.类别
把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同的东西组合起来,让孩子猜一猜,它会发生一些什么样的情况?
比如把水放在冰箱里冷冻,水就会结冰。把种子种到土里,它就会生根发芽。把奶粉放进温水里,可以变成一杯热牛奶。如果把油放在水里,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
8.六何
“六何”即为:何人?何事?何时?何处?如何?为何?通过这六问,让孩子能感受到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比如孩子想出去郊游,那就可以问一问他:我们何时去?和什么人一起去?为什么要去?去那里可以做什么事?要去一个什么地方?我们要如何去?
9.还有
“还有”,就是引导孩子推断事情的多种可能性。比如在和孩子讲故事时,可以问孩子“还有呢?”
当孩子跟我们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时,我们可以问,还有呢?来引导孩子继续说下去的兴趣
其次,要引导孩子提问。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提问的能力比回答的能力更重要。”
由老师或家长创造一种情境,让孩子学会提问。
比如: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在关键时刻突然就停止了,引导孩子来问“结果怎么样?”或者跟孩子玩猜谜的游戏,给一些暗示,让孩子来问。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问问题,他们的脑袋里装了十万个为什么?
当孩子在问我们问题时,无论孩子问的问题多么无厘头,家长都不要打击孩子提问的兴趣,要有耐心地解答,或者和孩子一起去寻找答案。
最后,训练孩子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但有些问题,却有很多个答案。而且,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占有绝大多数。
比如我们盛饭一般用碗。但如果我们用盘子盛,可不可以?用杯子盛,可不可以?答案都是可以的。只是我们习惯性地用碗来盛饭。
那些拥有顶级思维的人,就是爱走不同寻常路,他们都拥有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所以家长也可以多问孩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合理都可以。
比如一枚一元的硬币,可以起到什么作用?通过这种发散型思维的训练,让孩子突破常规的答案,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经常接受这种训练,孩子的思维就会变得开阔,而不会被局限在某一个固定的思维里。
教育家怀特说过: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家长要给孩子多一些机会,让孩子在创造中获得一些新鲜的视野,他们的生命才会多一些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