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

作者: WXJ水晶物语 | 来源:发表于2023-03-22 19:06 被阅读0次

    读《五百年来王阳明》第十章致良知

    昨天晚上预习之后,脑海中出现一个画面:不太明亮的灯光下,王阳明拖着并不硬朗的身板,坐在案边,踏踏实实的在为乡民排忧解难。

    这个画面伴着我进入梦乡。

    今天早上读了这一章之后,收获和感受蛮多。

    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盗匪心中都有良知,因此王阳明坚信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是圣人。教育个体的时候,致良知是指每个人发现良知;面对社会群体的时候,就是良知致人。王阳明在县令的任上,知行合一发挥了那么强大的作用。就因为他的“知”就是“致良知”。

    事上见良知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

    为什么你在事情中总觉得疲于奔命,觉得有些事做得还可以,有些事做得真难,是因为你心中是在做利益判断,你的出发点、你的终极追求不是致良知。

    这段话让我明白了,“做事真难”的根本原因是违背了本心,太在意个人的得失,而不是抱着无愧于心去做的。

    为政以开导人心为本

    王阳明在处理事之前,是要做调查研究的。那个时候他已经有了大数据的思维模式。后来的毛主席也非常重视调查研究,他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调查清楚,心里有谱之后,把具体解决的办法分三步走:

    一限:一事一公文;一份状纸加起来不许超过六十个字。这样的量变就会引发质变。

    二拖:以诚相待,跟乡民说因身体原因,处理事务要分轻重缓急。

    三改变:制度和人心。建申明亭和功善亭,也就是坏人榜和光荣榜(我们现在仍在用此法);选拔里正三老改变社会风气;修建辟火巷以减少火灾损失;实行十家牌坊㓡以维护当地治安。

    使庐陵从聚讼成风、讼棍成群变得风清气正。还有王阳明的便民惠民使老百姓“涕泣而归”。

    改变社会风气,让我想到我们刚刚召开的二十大,二十大报告中,习主席说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我们伊川县委专门成立了二十大精神宣讲团,其中的百姓宣讲团主要是向底层老百姓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宣讲的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孝敬双亲、和睦邻里,与人为善。

    人人皆是圣人

    知天理,知人间大道,是一个人内心本来就有的,但是因为现实缘故,各种欲望、情绪、不良习性蒙蔽了良知。因此我胶要找到这个良知,然后不停地去磨练它、升华它,这样便 可以进入一个成长的循环。

    日常修心,找到这个良知、良能,就生出巨大的能力,而且使其不断地成长。

    让我想到增强权能理论,每个人都有优点、长处、善良,我们与人交往,要发现他人的这种长处和优点,并加以利用,以善心、爱心、暖心去对待身边的人,也以此来激发他人的真、善、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良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db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