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的传奇历史故事里的事
是神话故事,还是惊天大案?

是神话故事,还是惊天大案?

作者: 江湖觅道 | 来源:发表于2020-09-08 10:13 被阅读0次

    “青山山下少年郎,失意当时别故乡。惆悵不堪回首望,隔溪遥见旧书堂。”这首诗有一个很奇怪的名字:《降巫诗》。全唐诗中把它列为邵谒的作品。

    邵谒是岭南五大才子之一,后唐著名诗人,文名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名相张九龄相当。两人都是韶州人(今韶关市),邵谒属翁源县,张九龄则属曲江县。

    《降巫诗》写的正是邵谒的人生经历。

    邵谒年轻时曾经是翁源县治的一个小吏。有一天,知县的贵客突然来临。仓卒间,邵谒来不及支床迎接。县令因而发怒,将邵谒赶走了。

    邵谒自认奇耻大辱,遂截断发髻系在县门上,发愤读书。邵谒的书堂设在江心的一个小岛上,距县治十余里,平时的穿着打扮就如乡间小孩,每天苦研诗书,尤其工于古调。

    咸通七年,邵谒抵京師赴国子监试。得到大诗人温庭筠的赏识推荐,文名开始流布天下。数年后,邵谒终于考中进士做官,后来却不知所踪。

    多少年后的一天,翁源县民正在祠庙祭神,跳神者正持巾舞铃,口中喋喋不休,忽然自称“邵先辈降临了”。乡里前辈一惊,一齐上前行礼,问道:“今天先辈降格前来,能为我们赋詩一首吗?”跳神者取笔一挥而就,这就是那首著名《降巫诗》。

    关于显灵降巫的故事,历史上记录的名人还有一个:邓艾,也就是三国后期灭掉蜀国的那一位魏国将军,曾经是兖州刺史。据邓艾的碑记记载,西晋初年,羌人叛乱,朝廷发兖州兵讨伐。邓艾降巫者传授主将兵法,因而平定羌乱。兖州人于是为其立碑建祠,香火不断。

    除了历史记载,关于感应降巫的民间传说更是屡见不鲜,几乎各地皆有,这也是乡间祠庙的主要源由。

    唐天宝二年(公元734年),铁杷县改为遂溪县,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县治从今湖光镇旧县村迁出,当时的还没有城池,县治设在傍塘岭下(今孔圣山北侧),旁边有一个傍塘墟,官商往来,多住于此。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有一位萧莞使(《琼州府志》记载为知州,相当于现在的海南省委书记,但级别稍低,后元朝追封为昭应候)的吴川人任满回乡,携家人路过遂溪,当晚就在傍塘墟住下。第二天一早,人们发现,萧莞使全家无疾而终,无一幸免,乡人将他们就地安葬。

    萧莞使及其家人的坟墓原在黄学增中学新校门前侧的遂溪河边,后来迁至基础教育学院内。萧莞使,名字为萧振公,本人据其萧氏族谱推测,当夜一起去世的至少有三人,夫妻俩和他们的小儿子。

    萧莞使还有一个大儿子留在吴川,所以他成了吴川萧氏的开基二世祖,现在后裔已达数千人,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萧氏族人都会派代表来遂溪祭扫。

    萧莞使去世一个月后,村民们发现,他显灵了(志书中用词称“感应降巫”,本地俗称被神所落,也就是神灵附身)。

    至于萧相公是如何显灵的,显灵后又做了那些事,以至遂溪村民坚信不疑。由于历史沒有记载,现在已不得而知。反正是村民们相信了,便在傍塘墟侧建了一个庙,叫做萧相公祠,常年拜祭,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傍塘庙。

    傍塘庙历经三次重修,一次是在明朝万历年间由遂溪知县欧阳龙重修,一次是在清朝道光年由文廷杰知县修建并立碑作记。抗日战争时期,日机将碑炸断,现仅存一截残碑,庙宇亦荡然无存。

    傍塘庙原由南门村民打理,后城内村民黄氏自称受萧莞使感应托梦,发心重建,得众人资助并于1993年建成。

    从我们无神论者的角度分析,一人得道,全家升天,这是不可能的。而全家人一夜间同时死亡,只有两种可能,食物中毒或被人谋财害命。而从萧莞使这位官员任满回乡这件事来说,谋财害命的可能性最大,而且贼人是早有预谋,长程跟踪,一直跟随到遂溪才动手。而谋财害命,却无人知晓,或无人理睬,可见其手段之高明或当时遂溪官场之腐败无能。

    究竟是羽化登仙,还是千古奇冤?也许永远也无法弄明白了!

    傍塘庙的历史几乎和遂溪城的历史一样长久,而且在可见的未来,还会继续留存下去。从南宋至今,萧莞使已享用了800多年的人间香火,无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神,都已经是极大的成功了。

    (关于萧莞使之死,《大明一统志》记载为渡海覆舟而亡,则更为离奇,既是渡海,尸首为何在遂溪出现并下葬?亦无法解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神话故事,还是惊天大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dde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