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也许表面并无二致,内心世界却有天壤之别。外面风平浪静,里面波澜壮阔。
在某段旅途中,有人独享一份充实从容的时光。而有的却呼噜酣睡。在清晨醒来睡眼朦胧的马桶上,有人随手翻上几页,打发一段必不可少的时间碎片。而有的人那时正在刷着微博、微信或者QQ,只为kill time.
午睡结束,一盏茗茶或半杯咖啡,阳台上,后花园里享受午后阳光的温煦,有的人手里捧着一本书,一本还未阅读完的书,沉浸在文字投影的世界里,与牛人神交,与自己对话,穿越千年,跨逾万里。而有的人只是晒着太阳,生无可恋,气若游丝,葛优歪瘫。
也许我们也需要弄个实实在在的读书小目标,只是国人谈目标,眼睛却只盯着王首富的一个亿。
记得定个小目标一切不以赚钱为目的的行为都是耍流氓,人生唯一的乐趣就是赚一辈子也赚不完的钱,然后呢,去澳大利亚的海滨沐浴阳光。于是在海滩同样晒太阳的流浪型男表示不服,都是晒同样的太阳嘛?是的,太阳是相同的太阳,忧虑却是不一样的忧虑,有些人考虑的是怎么才有好胃口对付早餐,有的人发愁的是用什么早餐来对付的胃口。
于是有人总结说,人生本来不完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的人无聊到死,认为比死还无聊的就只有读书了。有的人忙得冒烟,真正把阅读作为最好的休息与享受,不亚于饕餮一顿色味俱佳的美餐。而前者一沾书就昏昏欲睡,后者一翻页便如痴如醉。
早年读书无用论深入人心,教授不如卖茶叶蛋的,说起来不免唏嘘,缺少底气。
后来,北大的学霸成了屠夫,在深度挖掘下的媒体时代完成注意力粉丝经济带来的逆袭。
屠夫也要做出北大水准也是后来,从北大讲师下岗,在零下的寒冬拧着浆糊桶在小电线杆上刷贴广告,所幸没有碰到如今的城管,只能含泪望着深爱的女人永别,只留一人在寒风呼啸的教师里践行被生活屡屡强奸的梦想,后来却有了新东方。
记得在绝望里绽放光芒仍是后来,有人银行举债,亲友借钱,终于三流学校毕业,辗转南粤,颠沛流离,待在广州谋得立身之地,已是胡子拉碴,人到中年,然博学而多才,独创文言文史记体,叱咤于微信公众号,人称太史刘,厚积薄发,终于拨云见日,从此星光大道。
史记论时事,胸怀天下忧这些都很励志,也是苦难者最中意的鸡汤,但都过于功利,以世之标准为标准,以人之成功为成功。试想,如果卖肉屠夫生意门可罗雀,如果英语培训随波逐流,如果博古奇文无信众追捧,难道这一切的努力都毫无意义吗?然而北大屠夫陆步轩自然不是不学无术之人,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当然不是沽名钓誉之辈,太史公刘黎平肯定也不是滥竽充数之流,世人标准中的成功与否,也许不过是随机随缘,水到渠成而已。所以我们更多的是应该思考这帮牛人的里子,而不应只看到他们的面子。
面子只是一副无用的皮囊我们再来思考一下什么是意义?一般来说,考虑“意义”本身就说明思考的人过得不是太有意义,或者文艺一点的说,就是不满现状,总希望通过思考来理解世界,解剖自己来掂量掂量分量,并解读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为自己找到前进的坐标和方向。
时间最大的公平就在于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有一辈子,这一辈子是生如夏花般绚烂浪漫,还是死如秋叶之平寂静美,反正都是一辈子,不多不少,不偏不倚。
只有一辈子,不可能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每一处风景的美丽,也不可能投入全部的身心去经历世间的一切悲欢离合,唯有读书,将作者的世界纳入自己的世界,身临其境;将笔者的感情化为自己的感情,感同身受。
通观浓缩在文字里千年的历史,体会隐藏在文字中的美妙,细嚼凝练在文字里起伏的情感,感悟升华在文字里的致知,你才会拥有无限的可能。
我们认识的世界原本只是我们认知边界里的模拟。边界越小,认识越模糊,越似是而非;边界越大,认识越精确,越接近极限。而这种对世界持有的观念,对世界的认识方法便是哲学的本源,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源意义。
我很认同这句话:读过的书如同小时候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我的骨头和肉,你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你的骨血,只要一个触点,就会喷薄而出。
看似无关,最终涅槃读书,不为阅读量而读,那会成为被迫的负担;读书,不为考取功名而读,那样太过功利;读书应为自己而读,享受其中,习惯其中,然后成就独一无二的你,气质里隐含着你的尊严、自信、正念、雅致,也蕴藏着你的高贵、胆识、气场和见地。
书里藏着你要的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