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看着看着就在椅子上靠着睡着了。半睡半醒之间,仿佛看见了那个坐着轮椅,在寂静而又萧条的园子里静静地对着夕阳的背影。
史铁生的那个年代,地坛还没有被开发成公园,那里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到北京以后,我曾经去过两次地坛,如今那里已经被建成了公园,人很多,秋日的傍晚,银杏大道上的黄叶缝里透过零星的夕阳,美得让人停不下手里的相机。虽然当初的荒芜冷落已不再,地坛却依然保持着一股沧桑与安详,丝毫不受人多人少的影响。如史铁生笔下的描写:“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荡……”在最狂妄的年龄忽然间残废了双腿,然后就遇见了地坛,史铁生觉得这一切有着宿命的味道。文中有大段的地坛景物的描写,其细腻与了解让人自叹不如,他在那里曾待了几年时光,想必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无比熟悉了。还有对其中遇到的人的描写,十五年坚持每天到园子散步的老夫妻,每天早晨来园子练习唱歌的小伙子,穿过园子去上班的女工程师,又漂亮又有智障的小女孩……每个人背后都有故事,而每个故事都是一段人生,他从这些人生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有幸福就必定要有苦难,如果将愚钝、丑陋、恶劣、残疾、卑鄙通通消灭,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潭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想清楚这一点,史铁生就此才开启了另一段人生。
当初课本里学过史铁生的文章,当时觉得语言如此平淡而忧郁,对年少的我们来说毫无吸引力。是啊,那时候的我们正处在最狂妄的时候,哪里能体会到一个在最狂妄的时候残废的人内心的变化与纠结。就算是现在,我依然无法真正体会,因为人都是自私的,苦难没有降临到自己身上永远做不到感同身受;人也是自负的,看到别人的苦难总不会联系到自己身上,总觉得自己会是那个特殊的例外。全文很大的篇幅都在写地坛,写地坛的一草一木,写地坛的春夏秋冬,写地坛的早晨与傍晚,甚至夏天灼人的石凳和长满青苔的石阶。从中我能感受到他对地坛深厚的感情,因为在他最不愿见人甚至想到了死亡的那段日子,地坛毫无保留地接纳了他,给他提供了一个躲避与思考的港湾。文中也提到了他的母亲,那个陪他度过了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时间却没能等到看见光明的那一天的亲人,提及母亲,满含歉意。短短一篇文中,平淡而朴实的文字间,倾注了他太多的感情,而我经历有限,恐怕只能领悟十之二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