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断了好久,终于再次披挂上阵了。
昨天读了“自我”的前言,就讲讲我感知到的,对书的理解不一定准确,不过没关系,人总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的。
读完前言,我有一个感受,做一个高自尊者还是更好些。
先从一个找什么样的伴侣开始吧。
关于找理想伴侣,我听说过两个经验之谈。
一个是要找和自己同频的,这样大家爱好一样,两个人不用天天为了看电视之类的争吵,生活多和谐。一个是找互补的,可以发现自己没有看到的美好,而且更有利于自己成长。
看了前言,我对这经验之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前者是高自尊者的可能更大,后者是低自尊者的可能更大。
书中介绍了研究人们对自己的迷恋程度的实验。结果表明:你越喜欢自己,就越希望伴侣是自己的翻版或者是略好于自己。
相对于高自尊者的希望自己的理性伴侣是自己的翻版,低自尊者更可能利用自己的伴侣支撑自我价值感,也就是会夸大伴侣的优点,从而表现出隐蔽的自我提升。
这里高自尊的人,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对自己非常喜欢的人;低自尊的人,理解为对自我感觉更为矛盾的人。
可是这也没看出高低有什么明显的好或者不好啊。
这就涉及到上面提到的自我提升。
一般来说,人都是有自尊的(我这里理解为自我价值感)。而研究显示人们有种普遍的需要:尽量增加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减少消极自我价值感。
这就是自我提升。这其实也不难理解,有谁会愿意整天想着自己不好呢。
于是在这种需要的激励作用下,出现了自我提升偏差,也就是人们认为自己比真实的样子更好。
有的人可能就说了,人们有时候也承认自己确实在能力上不如别人。事实上,这可能是因为没有仔细考虑这些能力的重要性。参与者意识到一些特性非常重要和值得拥有时,人们明显倾向于更积极地描述自己而非他人。
到这里,关键的问题就浮出水面了。
自我感觉良好(书上用了自爱)和自我感觉能力如何(书中称认知性自我评价)是不一样的。我的理解是前者是强调的感觉,是情绪关联,后者更偏向理性。
在认知性自我评价上,是有文化差异的。比如谦逊、物质重要性上,就存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高自尊者没有什么明显的文化差异,而低自尊者就显现出来了,东方人比西方人更不太可能炫耀自己的能力。
为什么高自尊者可以无视文化的存在呢?
这还不够,下面还有。
上面说了认知性自我评价,在自尊上也就是自我感觉方面,不存在文化差异,大家都会自我感觉良好。但是,研究显示自尊的情感调节功能在高低自尊者身上有很大的差异。面对失败的反馈,高自尊者不会感觉太糟糕,而低自尊者对失败的感觉却是非常糟糕,甚至产生羞愧或者耻辱感。这让我觉得很多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患者会不会是低自尊者来的。
到这里高低在前言的差别基本说完了,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研究发现:自我服务偏差。
人们将积极结果归因为自己稳定、核心的特质,而将消极结果要么归因为外部因素,要么归因于不太核心的自我特质。重要的是,这种自我归因模式能提升自我价值感。
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