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外甥厌学、逃课,不想去学校,而且他从小学四、五年级就这样。
其实针孩子的情况,还是得看看孩子所在的家庭环境发生了什么。
我外甥的赖在家里不去学校最严重的时候就是我姐离婚那一年。
我姐和前姐夫矛盾不断,前姐夫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家暴我姐,我姐忍无可忍,终于离了婚。可是外甥在法官面前表示要跟他爸。
从家庭配重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问题
张沛超认为,孩子出现厌学、逃课,甚至休学等问题行为,其实是在为家庭危机、为失衡的家庭配重体系重新配重。
孩子从学校学生的角色退回到家庭,扮演守护家庭的角色。孩子试图(或许是无意识的)以这样的行为问题,将父母的关注点拉回到自己身上,让父母更多关注自己,以维持家庭原本的平衡关系。
孩子对父母的复仇
我前姐夫不仅家暴我姐,同样也经常打骂外甥。外甥用手机做作业,他抢过手机摔地上,把手机摔烂。他从来不过问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我姐离婚后,前姐夫从未主动叫孩子起床上学,也从不给孩子做饭吃。孩子饿了自己煮清水面吃,有时候一天只吃一顿。前姐夫打牌输了钱回家就拿孩子出气。
我姐想争取把孩子的抚养权拿回来,无奈自己能力有限,而且外甥一直表示要跟自己的父亲。
我姐看到外甥手腕上有刀疤,得知外甥割腕,带他去医院看心理科,诊断结果是外甥得了重度抑郁症。
阿德勒的目的论认为,一些遭受过父母虐待的孩子误入歧途、逃学、割腕等自残行为,其实是对父母的复仇。
因为孩子知道自己的问题行为会令父母烦恼,他们会为了达到令父母烦恼的目的而出现问题行为。
因此,我建议在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家庭,看看孩子的父母是否存在比较严重的矛盾。父母关系不和,孩子大概率会出现各种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
只有当父母的夫妻关系和谐,并为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的时候,孩子的问题才能得到根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