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先秦文学《中庸》

先秦文学《中庸》

作者: 美丽洁白 | 来源:发表于2023-03-15 21:09 被阅读0次
    先秦时期形成的儒家经典《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被尊称为“四书”;《尚书》《诗经》《礼记》《易经》《春秋》被尊称为“五经”。“四书五经”泛指儒家经典著作或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化。

    《中庸》是国学经典之一,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出自《礼记》,原本是《小戴礼记》第三十一篇,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后裔子思所作,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一书,共3500多字,按照朱熹的分法,分三十三章,四大部分,传的是自上古大圣以来的儒家道统心法,其内容涉及为人处世之道、德行标准及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

    《中庸》所论乃天道、人道的最高深又最恒常的道理。中庸是循中和之道而为之。其通篇的主旨是论中和,探讨致中和的方法。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人的可教育,就在于能中和;政教的作用,就在于致中和。

    《中庸》开篇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貌似为“性、道、教”先下了定义,而实质是为《中庸》一书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认为自然授予人的本质就是人性,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就是道,修养本真善性就是教。道实质是遵循人的本真善性处理天、人大小事务的无声、无息、无味、无色的一以贯之的自然法则。道即率性,率性就是自然、平常,平常之理即常规常理,自然的常规常理就是中,就是和。

    《中庸》认为中和之道即天下根本之道。用不偏不斜的平常的中和之道对待所有事物就是中庸,以中和之道修养自己就是中庸。中庸指出,用中和之道处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之举,而是时时、事事、处处都能自然符合中和之道,这才叫做中庸,并非一般人所能做到。乍看无大难,但非终身修行中和大道而达精熟者、无丝毫私欲者,均不能大道中庸。此即圣贤所以为圣贤之依据。

    中庸指导下的做人之道、做人准则,是至强至刚之大道,并非柔弱之道,“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中庸》认为“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此三点就懂得了如何修身、修道了,那自然会管理人、管理国家和天下了。为此提出了治国安天下均需持之以恒的九个方面:修身(修养自身)、尊贤(尊重贤人)、亲亲(爱护亲族)、敬大臣(敬重大臣)、体群臣(体恤众臣)、子庶民(爱护百姓)、来百工(劝勉各种工匠)、柔远人(优待远方来的客人)、怀诸侯(安抚诸侯)。这些做到了才算笃行中庸。

    《中庸》是儒家经典,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位于“四书”次位,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中庸是中华民族的古典哲学,曾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中国历史的发展。

    作者简介:子思,鲁国人,姓孔,名伋,孔子之孙,春秋战国之际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历史上称之为“述圣”,他开创的学派被称为“子思之儒”,与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其主要作品有《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佚。

    (注:该文主要内容源于头条百科)

    先秦文学史学习文稿

    (陪伴营2023年3月16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先秦文学《中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jf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