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是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重要问题。贸易争端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比较具有优势的出口领域;二是中国没有优势的进口和技术知识领域。
由于贸易战的影响,中国高新产品核心零部件被限制进口。
从企业的角度分8个方面提出建议。
1. 创新为王: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现阶段中国面临着经济增长转型、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等诸多挑战,因而更容易受到“贸易战”的冲击。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国应该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2. 缓解壁垒:学习掌握应对贸易壁垒的方法
3. 推动内需:扩大产品内需市场
4. 产业结构优化:淘汰高污染、低能落后产业为高科技产业让步
5. 合理利用规则:积极向 WTO 寻求帮助,利用世贸规则维护自身权益
6. 合作共赢:与欧盟、东盟、日韩、南美、非洲以及“一带一路”国家联合
7. 加强团队管理:企业要组织专业化的团队管理
8. 重视知识产权:推动我国相应法律立法步伐
以上八条是我从知乎摘来的。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没有学好高中政治的人在胡说八道。作者说是从企业角度提的建议,仔细看看勉强1、2、3、5、7有企业的意思在,其实大多还是从政府推动的角度来的吧,说的好像企业能够干预知识产权立法一样。
中国经济专题老师要求围绕中美贸易摩擦来讨论,要准备大约5分钟的材料。但是我觉得我讲不出东西来。不过不管怎么讲不出东西来,也不能用这些套话来敷衍。让我再找找别的吧。
《经济学人》2020年有一期的封面文章是《全球化,再见》。文中说中国是贸易全球化的最大受益方,加入WTO后,中国GDP(不含港澳台)从2001年11.1万亿增加至2019年99.1万亿,排名由世界第6一跃成为世界第2,美中两国GDP之比也由8降至1.5。因此,逆全球化甚至全球化的终结,无疑将给“世界工厂”中国带来很大的影响。
本次疫情加速了逆全球化的趋势,让各国认识到需要多样化甚至区域化供应链,降低对中国的依赖度,随之也带来了人员、贸易和资本流动等方面的改变。
以疫情为借口,美国能够更加变本加厉地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中美贸易摩擦也尚未解决。
经济全球化是相对优势理论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美国一直都是主导者和受益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因为它是受益者,它才会成为主导者。
之所以美国现在有点去全球化的意思,不是因为它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变少了,而是因为中国崛起有点快,美国发现相对于中国的获益,它的获益没有那么多了。
正如前面说的“贸易争端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比较具有优势的出口领域;二是中国没有优势的进口和技术知识领域”,美国觉得中国出口的商品影响了他们国内企业的利益,又觉得中国进口他们的高科技产品是想要偷学技术,便不愿意让中国继续在经济全球化中获益。
归根到底,中美贸易摩擦是因为两国都要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美国不会真的去全球化的,因为相对优势理论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只是想让中国发展得慢一点,想继续保持自己在高科技领域的绝对优势,又想遏制中国在中国的优势领域里的发展。
我觉得我想不清楚逻辑了。就这些不知道到时候能不能瞎掰5分钟。也许周末再想想还有没有别的东西可以讲吧。现在脑子不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