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父母的故事
最近在网上看到王猛(化名)控诉父母的万言书:
王猛作为四川某地的理科状元上了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考上美国排名前50的名校的研究生。但
被父母过度掌控:从小到大,他连选择穿什么衣服的权利都没有,所有一切(学习、生活)都由父母把控。有任何越出边界的行为,都会被阻止,并遭到严厉的斥责。
不被父母关爱:遭到同学取笑,亲戚群嘲,父母在场却无动无衷。高中时,他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糟,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
王猛说,长久以来,他都是家庭肆意操纵的受伤木偶,亲子冲突厮杀的受害证人,父母拿去炫耀的道具面子。
他充满压抑和愤恨。为彻底摆脱父母,王猛决定和父母决裂,做他自己。
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不回复父母的任何信息。“如今,而立之年,我依然内心敏感,不善交际,犹如一个情感上的孤儿。”
只是,面对他的控诉,他的父母:“真搞不懂,他为何要揪着过去不放?”“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把什么问题都迁怒于我们,我们做错了什么?”
无独有偶,网上还有一个故事:“母亲病危,失联20年的北大博士后拒绝回家”。
病危的母亲郭巧娣,躺在病床上吸着氧气,挂念她50岁的博士后小儿子——王永强。
事件扩散后,通过各种努力,王永强被找到了。当被问及老母亲病危,王永强只回了7个字:“清官难断家务事。”
刚开始,网络上一边倒的站在道德高度批判王永强,后续则爆出不一样的剧情:原来,这位博士的家里不支持他读书,希望他去打工,所以从小读书都非常艰难。上了大学后,当他父母得知他上大学免费且每月还有4元的补贴后,就开始向他要钱,王永强就每个月将这4块钱原封不动的寄给父母,一直寄到了读完博士。父母还经常要求他帮助他的亲戚找工作等,让他十分的为难,在遇到他帮不了的忙后,他的父母竟然跑到学校来斥责他。
后来,王永强难以招架父母,便带着妻子来到了日本打工,到了日本还是被父亲经常打电话要钱。最后,实在是受不了的王永强跟父亲说,“以后别来找我了”,便挂了电话,辞职离婚,只身一人逃到了美国,这一逃就是杳无音信20年。
家二、家的困惑:是爱亦或恨
对于上面的故事,我们不去评判谁对谁错,谁该去为此负责;但我看到,这些故事的确都是无觉知行为的结果。从王猛到王永强,从北大毕业生到北大博士后,他们都业已成年,也都是众人心中的社会精英,但却都被卡在过去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之中。因为曾经的伤痛,孩子不能面对养育自己的父母;父母已老,却无法亲近自己的孩子,对此,情何以堪?!
如果不是极端事件,如果不是顶着“北大”、“状元”、“博士后”、“留学”、“出国”的光环标签,都引不起社会关注,因在我们的生活里,这样的事件一幕又一幕地上演;
有时,这些伤痛被我们的匆忙和麻木掩盖;有时,被我们“家丑不可外扬”的社会观念掩盖,又有时,是被我们想要逃避,不愿面对的心态掩盖;纠纷一次次上演,成为邻里家长里短的谈资。当这样的事件被推到公众的视野中,成了舆论热点和话题时,我们的确应该重新审视生活中困扰我们的种种课题,夫妻和亲子、家庭和教育、责任和孝道、期待和个性、冲突和成长、伤痛和疗愈......,这些课题,几乎无人能够回避。
身为父母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的声音,他们身上的味道,甚至每个表情,因为父母和孩子一起走过所有的日子,经历过孩子跳、闹、哭、笑。但当父母被烦心的事包围,他们的注意力不在孩子身上,父母就不能恰当的支持到孩子,内在的伤痛就产生。
家是我们身心成长的摇篮,是我们内心最柔软的牵挂,是我们疗伤休憩的圣所,是我们面对外在世界的依靠;但由于无觉知,越来越多人的家,正演变为制造伤痛、传承伤痛的场所,家也最终成为我们内心深处的那一道道伤疤。
莲花三、伤痛产生的根源:无觉知的痛,代代相传
这些曾经的伤痛是:无价值感、不配得感、不安全感、不被爱、我不重要、没人要我、我总是错的、情绪是麻烦的、我不能做自己等等,由此带来的愤怒、悲伤、恐惧等痛苦情绪。
为什么像王猛、王永强那么优秀的人和父母决裂?是他们读书读坏脑袋了?是他们追求名利忘了爹娘?是他们道德沦丧?
不是的!
是因为这些伤痛混杂于社会伦理道德中,交织于血脉亲情、养育和孝道中,交战于父母的期待和孩子做自己的渴望中,一代代的传承。
我们也许会说,这些伤痛早就过去了,为何还不能忘记;我们也可以道德伦理的标准对其做各种评判和逻辑分析;我们当然也知道,作为一个成人,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
可是事件发生的那个当下,这一切的标准都无法掩盖我们内在的情绪翻滚,因为那些个曾经的伤痛,早已刻入我们的身体,从未忘记!
所以每当这些伤痛的情境再度重现,我们身体的记忆就再次唤醒,我们也就自然地被伤痛再次绑架。
伤痛产生的原因表面上是父母不懂孩子的发展成长规律,没有支持到孩子;而本质是因为父母的无觉知。他们的注意力常常不在当下,而是被自己的伤痛困住,他们看不见真正的自己,也看不见当下真实的孩子;他们给予孩子的教育只是单纯地满足父母的期望、缓解父母的内心焦虑,就如同很多父母常说的“我这样做(打你)是为你好”。传递的就是无觉知的痛。
在无觉知中,父母不可能看到真实的孩子,所以常常是,孩子本来是一颗桃树,而身为父母,却因喜欢吃苹果,硬要孩子成为苹果树!
点亮生命的心灯四、为何需要疗愈?
曾经的孩子渐渐长大成人,一部分习惯于顺从父母,活成了父母期待的模样,他们选择活在无觉知的伤痛中;但是在他们现在的生活里,无数的限制性信念极大的禁锢着他们,影响工作和生活,更令他们困扰的,是内在的疑惑如影随形,却无法找到真实的自己。
另一部分则在成长中体会到了这些伤痛,他们觉察到,正是这些伤痛,妨碍他们当下的工作和生活,引发情绪,导致失控。他们在无路可逃的情况下,选择与伤痛对抗,如王猛、王永强长时间在困惑->伤痛->抗争->伤痛的循环中,走不出来。
我们都知道,来自原生家庭的伤痛影响着我们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其它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所有伤痛的根源。
阿德勒有过一句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当下重现的伤痛是自己的,是自己关于过去发生的事件及其感受的不接纳,是过去的发生污染了当下,与当下的父母无关。
我们已是成人,无需再要求父母为我们曾经的内在的伤痛负责,他们也无法负责。
这些伤痛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需要我们自己对自己负责,斩断无觉知伤痛的传承和蔓延,不把这份伤痛继续传给下一代,去疗愈曾经的伤痛,去与自己内在的父母和解,与自己的过往和解;在困顿中重建自信,在觉察中找到自己,在伤痛中看清伤痛,在面对中完成疗愈。
逐渐我们便能遇见真实的自己,慢慢回归真实的自己,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精彩。
生命之路五、伤痛疗愈,当下最珍贵的礼物
又快到农历年了,这是一个阖家团圆的节日,我们又将千里迢迢、热情满满回到生养我们的故乡;
是否又像往年一样担心顶撞父母,破坏家庭气氛,生一肚子气不说,回来后又后悔自责?或者是憋着气将就到年初六,完成了一次“孝顺”父母的任务后,逃回了自己小家?
如果你也对过年回家感到困扰,你要回的那个家,也同样让你又爱又恨......,让我们送给自己一份最珍贵的生命礼物吧,给我们的生命来一次面对、疗愈和穿越的机会吧,让我们把这份伤痛通过自己的力量转化为喜悦、宁静和平安吧。
也让家,成为我们真正的港湾!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专注身心灵领域,传播觉知生活,协助生命疗愈,倡导回到自己、活在当下,服务于生命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