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伤寒论》第296条
烦躁和躁烦一样吗?看起来好像是一样的,均是指心情烦闷,肢体躁动不安。
也许在文学上讲认为是一样的,可放在《伤寒论》里来讨论二者的区别,简直是事关“生死”矣。
对此,《伤寒明理论》卷二:这样解释道“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若先躁后烦,则称为躁烦”。
“烦躁”,大都由烦到躁,多见于实热性病证之中;而“躁烦”为先躁后烦,则常见于伤寒死证中的症状描述,是指肢体躁动不宁,如四肢像划水样的乱蹬等,为生命垂危时的垂死挣扎。
《冯氏锦囊秘录》谓“凡先烦后躁可治,先躁后烦者死”。谈到这里您再返回去读仲景296条原文是不是对此有了一定的理解呢。
我们现在看看《伤寒论》原文296条(原文)如下:
296,“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我们现在学习296条应该结合292条一起来看。292条为“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而本条296条为“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此两条的病理基本相似,只是病机出现了不同的转化。
292条“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是表示阳气回复,有治愈的希望,故诊断为不死;而本条296“躁烦、四逆者”,是表示纯阴无阳,见不到阳气回复,躁烦为阴极似阳最后的挣扎,故诊断为死。
需注意的是有些伤寒注家也没有这么细分躁烦与烦躁,也有把躁烦写成烦躁的,不过仲景在伤寒死证中也出现过烦躁,在以后学后面条文时会提。
还有就是“吐利”,吐利交作,上吐下泻,中焦阴寒太甚,后天之阳将脱,少阴病至此四逆不回,中阳将脱,阳亡阴失,已成阳不胜阴,阳气欲脱的危候,故仲景曰死。
所以后世医家把此条称为“伤寒六死证”之二,295条“不治”为死证之一。
为了使我们对该条文有更好的理解,下面附刘渡舟教授对该条的解释作为本文之结尾。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附如下:
“这一条论述少阴病阴盛阳绝的死证。
少阴病阳虚证,里寒盛致上吐下利。烦为心里烦,为精神烦,躁为肢体上的不耐烦。烦躁一般以热为主,如白虎汤证,反映阳气有余。躁烦以肢体躁动不安为主,反映阴盛而阳欲绝。阴阳对立而统一,阴以阳为偶,若独阴无偶,则会阳盛而烦,阴盛而躁。吐利为阳虚里寒,出现躁烦,为阴盛无偶了。四肢为诸阳之本,四逆者死。若手指尖冷,手心热,这是热证。若手冷至肘,足冷至膝,为四逆,则病不治。此条文是辨证阴盛而阳绝。在临床上,患者先出现手足厥冷,后出现烦躁,此为阳气可与阴争,这是好现象。若先有躁烦,后出现四逆,此为阳气已绝,独剩阴气,为不治之病。临床上,要注意这些病机,看阴阳的关系。我在天坛华北人民医院结核科当大夫时,观察结核病人临死之前坐立不安,很躁动。所以这个条文是有临床根据的”。
搜索图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