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8-12-26

2018-12-26

作者: 尾生呀 | 来源:发表于2018-12-26 01:07 被阅读20次

      “贵壮贱老” 是一种观念形态,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 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社会发展程度等方面的产物。毋庸置疑,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是导致“贱老”习俗形成的根本原因。上述各民族虽然所处时代、分布地域不尽相同,但其生存环境基本相似,居处多为“不食之地” ,如匈奴、鲜卑、丁零先后所处的大漠南北。 据《汉书·匈奴传》云“ 幕北寒苦, 无水草之地” ,“胡地沙卤,多乏水草……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盛风”,有时“ 连雨雪数月”,“大雨雪, 一日深丈余” 等等;肃慎分布区也是“ 土地多山险……处山林之间, 土气极寒”(《后汉书· 挹娄传》);羌与吐蕃所处的青藏高原,“气候多风寒,五月草始生,八月霜雪降”(《旧唐书· 党项羌传》),“ 雷、雨、风、雹、霰、雪, 每隔日有之……其草细不过三寸” (《册府元龟·外臣部· 吐蕃国》)。以上这种地理环境的特性就决定了上述各族只能采取“逐水草迁徙”、“因射猎禽兽为生业”的游牧射猎或半牧半农的生产方式。民族学研究显示,这两种生产游动性很强,不仅劳动场所不固定,处于经常迁徙之中,而且劳动产品也不稳定。不仅年老者难于胜任这种跋山涉水、出没荒漠草地、高山森林的强体力劳动,而且游牧经济又十分脆弱,一旦遇上天灾和瘟疫, 牲畜则大批死亡。如西汉地节三年,匈奴遇大饥荒,“人民畜产什死六七” (《汉书·匈奴传》);东汉建武二十二年,“匈奴中年连旱蝗, 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太半”(《后汉书· 南匈奴列传》);又如贞观元年, 据有大漠南北的突厥族,“其国大雪,平地数丈,羊马皆死, 人大饥”、“ 频年大雪,六畜多死, 国中大馁”(《旧唐书· 突厥传》)等等。因此,在原始的条件下,这两种生产都很难供应人类的衣食之需,人们将时刻面临食物告罄的威胁之中,《魏书》就曾有他们“田畜射猎, 不足给食”的记载。在这种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老弱之人成为部族发展的障碍,影响了部族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整体实力。所以崇尚壮健、轻视老弱观念的形成就不足为奇了。其次,恶劣的生存条件使社会成员普遍形成了不以“贱老”为耻,反以为荣的社会心理。社会处于蒙昧状态,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很少,老人丧失向大自然索取现成食物的健壮体魄后便成了集体的累赘。在这种特殊条件下,社会成员是并不把“贱老”“弃老”习俗作为残忍行为来看待的。相反,杀死非生产的成员对社会来说是一种合乎道德的责任,是基于氏族发展的集体利益的,是最符合生物发展规律的不成文的社会契约。人类学调查材料表明,在原始部落的生存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老人借口衰老了,自己坚持人类的衣食之需,人们将时刻面临食物告罄的威胁之中,《魏书》就曾有他们“田畜射猎, 不足食”的记载。在这种恶劣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老弱之人成为部族发展的障碍,影响了部族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整体实力。所以崇尚壮健、轻视老弱观念的形成就不足为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8-12-2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rc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