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建盏属于技术品,不是艺术品。认为绘画或器型等才是艺术。其实,不管什么作品,都离不开难度这个标准。就绘画来说,也就是技术上的难度和构思上的难度,而构思上的难度如果没有往高境界突破,只徘徊在一个水平上,虽然画面排布有变(形变),其实神没有变。所以有些画家完成一幅画无需多少时间。
实际上,真正在境界上的突破谈何容易。所以在境界上有明显超越的作品对一个画家来说是很有限的。达芬奇为了一张画中的几个面孔,要耗费几年时间。追求的是不变中的变。而这不变中的变至少是神变之一。它在细微处,属于技术?或艺术?所以现代对艺术品公认的说法是,艺术品就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人工技术作品。
建盏,茶界称它是“唯一为茶而诞生的茶器”,陶瓷界称它为“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表面上,建盏漆黑似无一物,但它不是真正的无,它那深邃莫测的空间,蕴藏着润生万物的基质。
建盏艺术就是在追求不变中的变,而且是在窑火中去捕捉最佳的影像。是在窑中作画,追寻神变。斑纹中微细的提高都非常困难。它不是配方知道后,就可以重复制造的东西。它的烧成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无论古今中外,优秀的建盏作品非常稀少。现代陶艺家,每窑仅烧一件作品,也失败多,成功少,所以一年能烧出二三十件优秀作品就很难了。建盏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是真正的,纯粹的陶瓷艺术。日本作为国宝收藏的八件古代陶瓷艺术品中,建盏占了四件。

据日本公元1511年出版的《君台观左右账记》史册里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2005年春,在厦门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建窑出产的茶盏竟拍出1000多万元的高价。

建盏釉料独特,在烧制过程中能产生不同的筋脉和色彩,因而成品的釉面呈现兔毫状、油滴状或曜变状,温润晶莹,瑰丽悦目。其中曜变斑纹由于纹斑光彩夺目,异常绚丽,在建盏中最为珍贵。在当时人工传统烧制时,往往烧制几十万件中才能偶然得到一两件。
有些瓷器的釉色,虽然配方很独特,但烧时不易出现缺陷,成品率就高,可以大量生产。还有些瓷器,虽然烧成温度很高并需要还原气氛,但温度和气氛的增减对产品影响不大,其烧制难度也不大。

不同斑纹的建盏烧制难度也差别很大,建盏斑纹形成的技术难度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坯的制约、釉的制约、温度的制约以及还原气氛的制约。由这四个制约因素可知,一件优秀的建盏是在大量的废品的基础上产生的。估计,(宋代建窑)没有起泡变型,或脱釉、粘底等重大缺陷的建盏,所占比率不到百分之一;

优秀的褐兔毫占比率不到千分之一,优秀的银兔毫占比率不到万分之一。而鹧鸪斑和曜变分别属于十万分和百万分之一内的作品。高品位的建盏,为数极少,我们从(遗址)大量的实物和图片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有些陶瓷技术重点在窑外,如绘画陶瓷、器型陶瓷、雕塑陶瓷等。
窑内技术不是靠手,而是靠土与火,难于操控。所以试验周期长,见效慢,缺陷无法修复,生产成品率低,成本高。就是现代优秀的陶艺家,几天时间也未必能烧出一件好作品。
注: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部分图文整理来自网络,无法核实真实出处,如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仙子删除,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