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作者: 赵云开飞机 | 来源:发表于2017-09-26 13:01 被阅读0次

  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道路上,四大名著几乎是绕不过去的砍。对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施耐庵的《水浒传》,民间一直流传着“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的说法。那么,既然存在即是合理的,而且是流传了这么久的俗语,其道理体现在哪里呢?

少不读水浒

在笔者看来,之所以不在年少的时候读水浒,是因为很难读懂。也就是说,要想真正读懂《水浒传》,是需要时间积淀的,必须要在经历过一些事情才能明白水浒的道理。毕竟年纪小的时候,只能读到水浒里面的豪侠义气,但那不过是做人的皮毛罢了。

总的来说,水浒表面上一个黑吃黑和逼良为娼的故事,实际上更是被逼良为娼的娼又去逼迫别的良人为娼的故事。在水泊梁山的背后,布满着一步步的经营算计,一次次逢场作戏。等到经历丰富了,自然可以看出水浒中的世事变幻和人心叵测。如同古惑仔年轻的时候总感觉恶人总是长着一副凶相,要喊着打打杀杀才够霸气,而实际上,那些西装革履,讲话斯文的人才是最凶的。进一步来说,如果陪皇帝踢球的是宋江的话,谁又能保证他不是另一个高球呢?

老不看三国

至于老不看三国,那是因为《三国演义》实在是一个太过悲伤的故事,甚至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绝望的小说。如同一个机关算尽的老年人,到头来却发现世事本就一场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当初说好的同生共死,但是在大哥称王称帝后,一切的关系也就不那么单纯了。最后,因为荆州的得失,三个人都直接或者间接而死掉。年轻时草船借箭、指定乾坤的诸葛亮,在晚年耗尽一生的心血,还是没有能保住蜀汉的家业。

再谈曹操,一个浪漫主义的诗人,年轻的时候希望打破沉闷的制度。尤其是期望实现自己唯才是举的主张,不惜和当时的传统士族撕破脸。在英雄暮年的时候,自己打破的格局再次愈合,地主豪强又开始掌握人才的上升通道,平民寒门再难出贵子,而这无疑是曹操死不瞑目的地方。

至于江东的孙权,一辈子除了和曹操打了赤壁之战等几场仗,其他时间全部用在了内耗上,拉拢一批,打击一批,为了不让四大家族实力过大,孙权甚至纵容自己的两个儿子争夺太子,从而在适当时机完成一场杀戮。不过,孙权苦心经营的东吴帝国还是没有维系太久。正所谓,是非转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一言以蔽之,少时读水浒,会以为义气第一,砍杀随意,走向不健康的开始;老年看三国,会憾叹人生易老,岁月难回,走向不健康的结束。

相关文章

  • 少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

    “少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这句话是我在知乎看到的。因为我隐隐记得原话可能是“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然后就查了...

  • 品三国,论诸葛

    早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之所以《水浒》少年不可多读,乃是少年时易冲动,易闯出祸事;而老不读《三国》,则...

  • 趣谈道家精神对年轻人的当代意义 ---陈淙珂

    有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也有人说“少学儒,老学道”,而我说“《水浒》《三国》一起读,儒道皆可为我...

  • 2019.6.7

    “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当年以为“少不读水浒”是因为少年不应该学习水浒中的打打杀杀,以免染上浑身戾气;然而现在...

  • 有些书适合到了一定的年龄再读

    上学的时候经常听老师们挂在嘴边的两句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对其字面意思...

  • 三国中细思恐极的细节,寡妇自割双耳,赤兔马可能是老死的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老不读三国是因为书中多阴谋诡计、尔虞我诈,上了岁数的人读了,更加老谋深算、沟壑满...

  • 观《水浒》有感

    常听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而我,在初中就读了《水浒》,至于《三国》,至今未读,许不至于老了...

  • 诸葛亮丨神坛上没有我的理想和生平

    金圣叹曾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水浒满满是义气生死,打杀不断, 怕年轻人学坏,故而不读...

  • 再读水浒(1)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一方面是因为水浒里面主要是江湖义气,兄弟感情,一言不合就造反,水...

  • 小说的天花板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原因嘛,少不读水浒,年少气盛,侠义云天,读了水浒,更助长了侠气,容易冲动,稍有不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css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