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在混沌听了瑞丰资本创始人李峰老师分享的“寻找跨经济周期的系统性机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用两个字形容 通透,他把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讲通了。
这个主题里面有两个关键概念,跨经济周期和系统性机会。
什么是跨经济周期?
关于经济周期我想起一段有意思的视频 30分钟看懂经济机器如何运转,帮你搞懂世界经济是怎么运转的。经济其实由无数个交易组成,交易有买卖双方,买方用自己的可支配资金(即货币和信用)购买 卖方的产品服务或金融资产。
买方的可支配资金是经济的驱动力
货币来自于其创造价值的报酬,信用来自于信贷。
创造价值的多少来自于其生产效率的高低,知识能力越高生产效率越高,这也是我们不断学习的原因。
信贷由贷款人和借款人组成,贷款人希望钱生钱,借款人希望购买无法支付的资产(如车子、房子或开办企业),借贷同时满足借款人和贷款人的需要,贷款人还款时(本金+利息),利息由利率决定。
有信贷就会有债务,就会有债务周期,所以会有经济周期。
跨经济周期我想到了“第二曲线”,就是在第一条周期下行的时候跨到下一条上升的曲线。
什么又是系统性机会呢?
关于机会我们可能会联想到行业发展趋势、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等。关于机会我联想到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和判断,例如通过研究未来5到10年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判断养老产业可能会有机会;通过对新科技新技术的研究,判断未来5到10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能会有机会。但什么是系统性呢?
我百度了系统性的概念,对系统性机会的理解为整体性、相关性、有序性的分析机会。
1.中国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说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就不得不说一说中国近代史。从哪里说起呢?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清帝退位,中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然后中国经历了十几年的军阀混战,八年的抗日战争,三年的内战,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1957年大跃进,三年超英五年赶美。1966年至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得并不顺利,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确定了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方向。那这之后中国经历了什么呢?
1978年,因为物资匮乏,中国做的第一次改革,农业改革,出现了一个词儿叫包产到户,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0年中国第二次改革,出现了个名词叫个体户,就是把城市中的小流通小餐饮变成可以私营,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把城市的服务业改可以私营呢?因为众多78、79年上山下乡的知青返城了,他们成了待业青年,当时北京就有16%的待业青年,对青年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所以开放个体户让这些待业青年从事私有制经济。
包产到户政策充分调动了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生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所以在1984年至1985年中国开始第三次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出现了乡镇企业。
1990年至1992年因为非常困难,所以开放了若干行业,其中就包括对今天影响最大的房地产业。(关于房地产行业后面单讲)
1998年至1999年是亚洲金融危机时期,为了解决民营制造业的困难,开放了外贸出口行业,制造型企业有自主出口的权利。
2008年至2010年在美国或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们也开放了若干行业,其中有一个影响特别大叫创业板。
2013年中国开放了另外一个行业金融行业,余额宝就是2013年的5月份出来的,也就是现在最火的互联网金融的起始点。
(继续更新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