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书时看到一句话:
读书真正的用处在于使用,而不是炫耀,并不是读书越多就越酷。以读书多为炫耀的资本,就是一种玩物丧志而已。
深以为然。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自己空闲时喜欢看书。
世易时移,阅读范围,也由学生时代的纯文学作品,逐步过渡到初入职场时的口才类教学类;年岁渐长,这几年看的书,又加上各种心理学和营销类。自从知识付费模式兴起后,还买过几次关于自媒体的相关课程。
这么多年过去了,看过的那些书、买过的那些课,到底在实际工作生活中,产生了多大的用处?
有时候,我也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如果没看过这些书,又能如何?
本文原创首发自同名公众号知乎上有个问题:
23岁了,学英语还来得及吗?有意义吗?
看评论区,不少朋友都提到了英语的重要性,但却唯独没有人提到学好英语之后的规划;提问的这位朋友,针对学英语的目的,也是一脸茫然。
作为英语老师,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一句:英语的确重要。
尤其,是针对中高考的学生。
但,注意这个“但”字,英语再重要,也得在对自己的工作或生活有帮助这个前提下,才能体现出来。
要不然,这种所谓重要性,就是镜花水月。
现实的职场中,并没有人会因为你英语好,就高看你一眼;更没有哪个老板,会单纯因为某位员工英语好,就决定给他升职加薪。
除非,这位员工从事的岗位,本身就需要用到英语。
现在不少朋友对待学习的态度,跟这位提问的朋友挺像:
无论是英语,还是其他什么别的技能。反正学就对了。管它学了之后有什么用。
何必呢?
有这个时间,刷会抖音追个剧,它不香吗?
本文原创首发自同名公众号再回到文章开始的问题。
我自己看过很多书,也买过一些课。
这些书和课程里的内容,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帮助有多大?
现在可以揭晓答案:
这些书,对自己工作和生活上的帮助,确实挺大。
纯文学作品,是通过文字了解真实社会的窗口之一;口才类教学类的书籍,能够提升自己上课时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包括心理学和营销类,甚至包括自媒体写作课程,都是自己在生活和工作的不同阶段,需要补充对应短板时的提升手段。
一句话:
缺啥,咱就补啥。
学习是好事,但前提是首先得确定自己的目标。
现在不少朋友,会把不断学习各种课程,当成自己勤奋上进的标志。
但真正的学习,是输出内容,这对他们来说,太难了。
所以,很多人的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为了避免做真正有价值的事,愿意做任何事情。
这,大概也是知识付费领域,被称为割韭菜的原因吧。
你觉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