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的作业小孩在学校就做完了,回来时间还很多,跟他约定了预习《我不能失信》,很主动。
预习带来的好处除了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一节课保持高度的集中,展示拓展内容培养的学习信心,还有就是可以在老师让做笔记的时候,他有时间去内化并帮助他人,帮助同桌设计记笔记的位置,及时的告知同桌在记笔记中该注意的重难点,从被动的记笔记变成了主动的消化笔记。
如此一来,一篇课文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内容上,进行了二次解构,能保证学完就消化完了,知识的保有率能达到90%以上。
为什么能主动的预习《我不能失信》?因为家里的蚕结茧了,给他找了很多关于蚕的资料,准备一起做一本剪报,记录蚕的一生。用学习“交换”学习。
《我不能失信》作者是孙永猛,能查到的资料特别少,知道他著有《宋庆龄》《董必武》《藤萝花》,顺着书名,找到了记者阿滢笔下记录的孙永猛。
《女中之杰宋庆龄》节选孙永猛是作家,做过市委副书记,后升任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但英年早逝,所以记载很少,但是能选入教材的作家,一定都是有着“身手不凡”的经历和承载着育人的精神。读完阿滢回忆孙永猛的短文,孙永猛对后辈的勉励和教诲,是令人称赞的。
孙永猛写的《女中之杰宋庆龄》是一本故事集,也可以称之为他传,记录的是宋庆龄的一生,伟大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我不能失信》选自于书中的第二篇《信守诺言》,有改动。
阅读人物传记,也是孩子阅读生涯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在人格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我们需要更多的鲜活事例,来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全面认知。世界的发展,少不了伟大人物的探索、贡献和牺牲。所以,读这样的人物传记的故事,我们需要十分地留意他们生活的年代,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极具特点的故事。
有一天早晨,小孩跟我讲林巧稚,那段时间我也刚好看到袁隆平就是林巧稚接生的,林巧稚又是钟南山的姑婆,被万婴之母的林巧稚,的确是值得我们去读的一位名人。这样的每一个名人故事,都会成为日后孩子写进作文的素材,所以,读名人传,像《100个影响世界的人》《科学家故事100个》等这样的书,这些百读不厌的经典故事,从学习的角度来说,最大的益处就是积累了写作素材。
《我不能失信》也是一样的,作为守信主题的素材,不二之选。跟第四单元的《小虾》一样,这是一篇泛读课文,课文的要求是学习通过练习生活实际,理解难懂的句子。
早在18课的时候,老师就教给孩子们讲,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资料和向别人请教,四种方法去理解难懂的句子,跟理解难懂的词语,比较相似,这也是本单元语文园地交流平台里面的知识点,也是第六单元的单元导语里面第一条内容,语文素养的培养之一,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因为经常翻看孩子的语文课本看他的课堂笔记,以及和他请教老师是如何上一节课的,由此我知道,老师都是整单元一起教学的,将素养培养和习作能力的培养,带着课后题和课堂作业,一起进入到课文学习的。在孩子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好老师倾囊相授,想学习不好,都难。
《我不能失信》是写事,情节简单,结构也十分清晰,由宋庆龄的态度、神态的变化,贯穿全文,讲述小庆龄是如何信守承诺的。
第一二自然段,庆龄一家准备出门去伯伯家,临出门时,庆龄停住了脚步,皱起了眉头,想起了和小珍约好教她爹花篮的,所以有了下面第三到第九自然段爸爸妈妈的劝说,其中两次的劝说呈现递进关系,表现出庆龄的坚定。把这个结构提取出来,也是绝好的写作框架。我们说,事不过三,作者就是运用了庆龄的决定,爸爸的劝说,妈妈的劝说来递增全文的情感,直到最后的点睛之笔,庆龄自豪地昂起脸回答妈妈:“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就是情到深处自然流露的结果,太符合人之常情了。
所以,联系生活实际,结合上下文,理解最后一句话,是不难的。
先肯定一个人在家,没人陪伴,还不能去看鸽子,是无聊的,可信守承诺这一难能可贵的品质是可以慰藉心灵的。
在做阅读,做写作的时候,我们都知道人物的性格特点,是要靠具体的事例来表现的,具体的事例中又是通过语言和动作来展示的,人物的感受,表情,情感的变化,都是帮助我们来评价一个人的维度。
信守承诺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好少年崇尚的美德,古往今来,都有不少这样的故事。最有名的《徙木立信》《曾子杀猪》无不都是宣扬守信。
在阅读中遇到这样的大主题,横纵延伸,多积累一些是有必要的。所以在预习完这篇课文后,找来了更多关于守信的故事以及守信的名言名句,摘抄下来。
到此,一篇泛读课文就带孩子预习完了,剩下的内容,就是孩子自己到课堂上去补充和完善。
这个学期带动了许多家长做课前预习,他们也总希望我能出一套预习的流程和模板,我迟迟没有做这个工作,是因为预习的流程,的确是有通版的。正常的做完字词的预习之后,就是运用阅读的技能,带着写作的目的去赏析课文,但是这个步骤对于孩子、家长的课外积累以及对语文学习的敏感度要求很高,然后每一篇课文的主题不一样,表达手法不一样,所以每篇课文的预习都是不同的,非专业不可达,但是又很想做好预习,又怎么办呢?
今早刚好看到高子阳老师的一篇文章《一篇课文教什么?》正是我一直秉承的观点,在这里摘录分享:
1、 题目
题目很短,承载的东西却很多,如何解题,就需要靠多读,多问,在预习的时候思来想去,一个字一个字的斟酌,带着问题去课堂。
2、 人学
在学一篇课文的时候,把文中的人物一一找到,哪怕是寓言、童话,拟人化的也是人物,分析好人物,对课文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对于写作而言,我们也知道了人物的多元化,是必不可少的。
3、 给人物写一封信
写信回信是最锻炼表达能力的,给人物写信,给作者信心,一是可以抒发自己读后的感受,二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4、 读一文得一句话
每读一篇文章,老师总会布置,找一处你认为写得好、写得美的地方,摘抄下来,这一工作在做整书阅读的时候,也是很重要的,在这个基础上,我要求孩子还需要告诉我,好,好在哪里,哪怕是一个标点好,你也得告诉我为什么。往往,这个“好”,就是可以迁移到写作当中去的,这样才算在阅读中有收获。
5、 学一文得一写作智慧
每一篇课文都是编者精挑细选的作品,都是作家用心创作出来的,其中一定有孩子值得拥有的内容和品质,在学习习作和学习做人时,会用得上的。往往,在课文的结构上,是最明显的,有的是让人不得不模仿的,比如《肥皂泡》。通过学习课文,找到若干的写作方法,在自己写作的时候,就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的借鉴和运用,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6、 学一文读一书
每一篇课文都有作者,沿着作者这条线,总是能找到对应的书的,课文是做纵横拓展的最好素材,同作者读一读,同主题不同作者读一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7、 学一课学一组字词
小学阶段,2500个生字左右,通过课文的学习,通过形近字、同音字、多音字等方式,识字达到3500个,4500个,就很厉害了。
语文预习什么?学习什么?应该很清晰了吧。对于深度语文追求,深下去的是文化、认识,这样深入的好处,可以驱动学生的情感,激发思维。
可见,语文的学习是“深不深”“美不美”的问题。
预习《我不能失信》 预习《我不能失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