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起了个大早,在公园里寻找。那种周而复始又各不相同的自然,有各自色彩的美。
叶落深,已成了黄褐色即将融化在泥土里;
叶刚落,半带最后的生命气息停驻一会儿;
叶未落,摇曳翩翩的姿态和风叮嘱几句话;
叶落时,若碰巧看到都是绚烂的惊鸿一瞥;
无论何时,生命始终灵动静美。
讲到生命力这个点,就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对比手法。就不得不读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的章节。
要知道刘姥姥实在贫穷得揭不开锅了,怀着碰运气的心态去贾府,万一能要到钱,那就是能救命的。一大早,没吃饭,就带着小孙子板儿上路了。没有钱,坐不起车,走了好久才到贾府,结果一看贾府的气派,瞬间吓傻,看门的人也根本看不起这样的穷人,就打发刘姥姥一边儿等着。也多亏刘姥姥一路的运气好,兜兜转转遇到周瑞家的,一个管家媳妇,那天心情也好,就帮刘姥姥见到了王熙凤。
刘姥姥是没吃饭赶来的,而王熙凤的出场总是金碧辉煌,万众瞩目的,刚好又是吃午饭的时候,满桌的好酒好菜,就吃了几口,就放那里了。后来,板儿嚷嚷着要吃东西,被刘姥姥教训了一顿,没礼貌,而王熙凤其实也看出了刘姥姥的饿,就安排他们吃个饭。
与其说吃个饭,倒不如说是王熙凤见机行事的托词。因为说这个是远房亲戚,王熙凤也不知道,也担心整错了,赶紧派人去问王夫人,到底是什么样的远房亲戚。原来只是当年上一辈一起做过官,又是同姓,就有了这层关系,蛮牵强,但是也要处理得当。
当时是周瑞家的传的话,不知道是不是王夫人真正的意思,说的是,当年有这层关系,后来疏远了,要是人家来了,也都不会让人家空着手回去。最后一句是重点,王熙凤就知道怎么做了。
第二种对比,就是王熙凤这巧嘴和刘姥姥紧张的笨嘴比。王熙凤是一出场就说,都怪丫头们不叫我,我来晚了,平时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其实,王熙凤见过各种攀附要钱的人,这些都是客套话,况且她完全不认识刘姥姥。后来收到了王夫人的意思,又说,亲戚之间,总归是有个照应,而不是等到有困难了才伸手,但是大户人家有大户人家的难处,小户人家有小户人家的苦,这还没说完,刘姥姥感觉今天是要不到钱了,而王熙凤巧就巧在,把事情办圆滑。于是后面重点来了,夫人给了我二十两银子,本来是给丫鬟做衣服的,现在想想也先不做了,你拿去,就给孩子做个冬衣吧。王熙凤这话一说,一来给了钱,二来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你可千万别嫌少。刘姥姥一听,能要到钱,开心得无与伦比,笨笨地说了一句: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突然显得尴尬。
而事实上,二十两银子太多了,这二十两就成了刘姥姥翻身经营的资本,所以才有了后来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热闹非凡的场面。
而在这过程中,还有一处对比,就是王熙凤的亲侄子贾蓉来借玻璃屏风。贾蓉是公子哥,长得又好看,王熙凤也是心生疼爱的。而刘姥姥在这过程中硬是说板儿也是王熙凤的侄子,其实,王熙凤心里一清二楚,这都哪儿是哪儿的关系。
生命有时候是微妙的,王熙凤在这过程中处处精明,办事圆滑,但还是动了一点恻隐之心,在给二十两银子的时候,又多给了一吊钱,让刘姥姥坐车回去。
这一吊钱虽然真不算什么,但就成了一个因。
在王熙凤的女儿巧姐的判词里有一句:幸娘亲… …说的就是幸亏王熙凤多给这吊钱,有这份恩,最后贾府落难,巧姐被狠舅奸兄卖到妓院的时候,是现在这个流着黄鼻涕的孩子板儿,长大以后去救的巧姐,最后巧姐嫁给了板儿,所以巧姐最后的归宿是一幅织布浣纱的画面,因为她在农庄里开启了全新的生活。
我想,这也许是一种轮回,是生命中的一种善因善果。
同样的,贾府还有力气时,帮助了一下刘姥姥,刘姥姥这个再难都要想办法的生命力被支持,二进大观园的时候,给贾府注入了另一种生命力。
二进大观园走的时候,贾母送了好几车各种各样的东西给刘姥姥,而刘姥姥问贾母该如何回报,贾母只说:等到收成的时候,带点地里的花生,地瓜来就好了。
也许你羡慕的人也在羡慕你,其实不必,
要是彼此有所分享交流,那会是很大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