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帝除了吹嘘他的“十全武功”外,就是喜欢写诗作赋,其存世作品达四万三千多首,令历代文人雅士望尘莫及,但他入选学生课本的诗作仅有《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据说点睛之笔的最后一句还是纪晓岚帮着续补上去的。所以,我对乾隆爷的文采一直持怀疑态度,而他撰写的两篇碑文彻底转变了这一看法。
每次路过北京二环上的永定门时,我都会瞥见它南边有座灰砖高台,上面矗立着一块石碑,端庄典雅,应该是处古迹。前不久,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前去一窥端倪,果然大开眼界。其附近很难停车,我兜兜转转了半个小时,最后将车放在“百荣世贸商城”,距离石碑足足有1000多米远。
我这才知道它叫“燕墩”,是北京的五大镇城之宝中的一个。其始建于元代,初为高近10米的土墩,名为烽火台,实则是帝王的祭祀之所,以祈求皇权永固。清朝时,在台上树起石碑,碑高8米,下部浮雕24尊水神像,碑的南北两侧分别刻有乾隆帝所做的《皇都篇》和《帝都篇》。由于燕墩被栅栏围着,我不能近观碑文,只得上网搜索。
《帝都篇》为散文,介绍了北京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说其“右拥太行左沧海,南襟河济北居庸。会通带内辽海外,云帆可转东吴粳。”不仅文辞华美,并且气贯长虹。而文章最引人注目的则是,乾隆两次提到“德”字,一是“则伊古以来建都之地,无如今之燕京矣。然在德不在险,则又巩金瓯之要道也。”二是“我有嘉宾岁来集,无烦控御联欢情。金汤百二要在德,兢兢永勖其钦承。”其主旨便是德佑天下,标明大清帝王以教化治国的方略。
《皇都篇》是一首长诗,为乾隆帝感慨之作,最精彩处在结尾:“玉帛奔走来梯航,储胥红朽余太仓。天衢十二九轨容,八旗居处按界疆。朱楼甲第多侯王,槐市陆海无不藏。富乎盛矣日中央,是予所惧心彷徨。”当时康乾盛世正如日中天,兵强马壮,经济繁荣,万国来朝,可乾隆却“心彷徨”,其或许察觉到了潜伏在治世下的危机,内心多有忧虑,这是好大喜功的他所少见的一面。
两篇作品中的倡德忧思笔触,将我心目中的乾隆帝雕琢为一位临风听蝉、居安思危的老者形象,二者完全不似《飞雪》那般直白,而是带来于无声处听惊雷似的震撼,完全颠覆了我对“十全老人”的认知。唯德安民,唯忧致远,可惜大清之德演变为对西方列强的谄媚,大清之忧化作戊戌喋血的冷酷,谄媚源于权衡,冷酷来自权谋,慈禧以一己之私令华夏奋起之帆折翼,乾隆挠心之虑却走进了现实。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清王朝覆灭之始正源于“十全”之全,乾隆帝的两篇杰作乃有文过饰非之嫌,他的忧虑正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可恨的是其仍浑然不知。
2024.6.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