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读日本作家岸见一郎 古贺史健的著作《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我今天才得知,阿德勒是和弗洛伊德一个年代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弗洛伊德和容格三人称作那个年代的三大巨头。
他奥地利人,他的职业是精神病学家,同时也堪称为思想家和哲学家。
阿德勒原本是弗洛伊德主持的维也纳精神分析协会的核心成员。但是,两人后来因观点对立而导致关系破裂,于是阿德勒根据自己的理论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这本书是采用古代经常用到的对话形式完成的。
是“青年”和“哲人”的对话。
“青年”想从“哲人”哪里寻求自己烦恼的解药,“哲人”通过阿德勒的哲学 ,结合实际例子开导青年。
我从绪论得知“青年”和“哲人”辩论,最后青年接受了阿德勒的思想,整个人变得豁然开朗。
我很喜欢阅读这种形式的书,《理想国》也是对话体写成的。柏拉图通过苏格拉底与别人的对话,设计了融入真、善、美的公正政体。
我读书不会读书中给出的推荐或者书评,我不想用别人的眼光来看待新书,不想还不认识就留个什么好的或者坏的影响。
我首先看的是目录,然后是绪论。然后就进入正文。我一般从第一章节开始阅读,有时候也会迫不及待的翻开最感兴趣的章节,然后又回到第一章。
我目前读完了58页。
我已经发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辩论题目:
1.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获得幸福
在我要谈的这本书的开头,青年不赞成“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这样的见解,他认为“世界是矛盾丛生的一片混沌,根本无幸福可言。”
哲人认为: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你眼中的世界呈现出复杂怪异的一片混沌。但是,如果你自身发生了变化,世界就会恢复其简单姿态。因为,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2.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青年认为,人们一切反常的行为与小时候经历的心里创伤有关系,哲人用阿德勒的论点反驳了青年。
阿德勒在否定心理创伤学说的时候说了下面这段话:“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阿德勒的心理学,让我着迷,我觉得跟随“青年”和“哲人”的对话,深入了解目录中最感兴趣的“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等内容。
我已经放不下此书了,只能把其它琐事放到一边了,日更文就写到这儿,我要进入阅读模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