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说:“这就是每个人的命运吧,你不是困在这里,就是困在那里。有的人困在疾病之中,有的人困在贫穷之中,有的人困在繁忙工作里。”
最近情绪一直处于低压状态,然后反复揣摩李娟的这句话,越揣摩,越觉得这句话过于精辟。
继而又开始揣摩人生的意义。
既然人不是困在这里,就是困在那里,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难道就是生来被困的?
然后越想越钻牛角尖。
直到看了《我在精神病院种蘑菇》这本书,恍然明白,这似脱缰野马般的思绪竟然已经立于悬崖之上,如若不立刻悬崖勒马,那真的会“粉身碎骨”。
庆幸看了这本书,要不然我这思维野马真的要危险了。
也只有看了这本书才明白,正常人与精神病人之间原来思维方式只有一线之隔,如果对某些事,某个问题想不通,过于执念,无限蔓延,越过那条线,那精神就会出问题。
起初看这本书的书名以为是本主要写精神病院内那些病人各种各样“趣事”的搞笑书,直到看了后才发现,越看越无奈、心酸、甚至有愤怒。
在这种五味杂陈的复杂情绪中,对文首李娟所提到的那句话又有了新的感悟。
如果能选,千万不要被困在疾病的牢笼中,尤其是精神上的,因为思想的失控对人的羞辱不亚于在众目睽睽下凌迟。
为什么要用能选与否来形容,书中有一个故事令我感触颇深,也更加笃定。
在“爱情避难所”这个故事中,作者写了一位工作、家庭、社会关系都顺利的患者。
可即便是这样看似完美的人生也有阳光找不到的角落。
患者博士毕业,主动入院,在和医护人员对话中也看不到有什么异常,却在两年中住了三四次院。
直到在逐渐熟悉后的一次对话中,患者突然向作者推荐《恋爱的贡多拉》这本书。
这本书阅读评分低,人物关系复杂,作者不知是为何意,为了配合患者所说的“聊聊”还是去看了。
看完后总结这是一本几个巧合串起来的渣男和奇葩女的故事,同时也说明谎言终究会被拆穿,而拆穿会付出代价。
这位博士患者听了后很满意地问作者,书中的这位渣男该不该死。
当作者说出可以让社会性死亡时,患者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原来这位患者的老婆出轨了,对方家境好,人优秀,上学时患者费尽心思追女方,终于追到手后怕自己配不上优秀的女方,又考了博,最后却发现因为自己过度关注自身和对方的匹配度而忽略了对女方情感上的需求,所以对方去别处寻求情感慰藉。
发现妻子出轨后他想了很多报复计划,最后又被理智、道德拉回。
为了照顾父母、女儿的情绪又不能对任何人诉说,还不想离婚后让对方如愿,最后只能耗着,然后情绪失控,思想进入极端,直至以双向情感障碍混合发作住进精神病院。
这是典型的被思想牢笼所困然后再被疾病所困的例子。
没想到看起来如此顺遂的人生,竟然也会被这样的事困扰而发病,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也许人就是这样,总会先被自己打倒,然后才会被外界攻破吧。
书中还有一件让我心酸的故事是母亲得了阿尔兹海默症,起初是发脾气,次数多了,家人疲惫后便拒绝与其沟通,最终这位母亲不仅丧失了自己,更丧失了人类所具有的语言能力。
女儿将母亲送至医院的时候,这位母亲还不停地打女儿,当医护人员终于替这位母亲换病号服时才发现,这位病人穿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衣服,换下的衣服铺了一床。
失去了语言能力,在情绪激动时只能像狗一样“汪汪”叫。
女儿对母亲病症的无能为力痛苦不已,一直流泪,但又不得不送医院。而母亲,这位昔日疼自己孩子入骨的母亲此时不仅不认识自己的孩子,更失去了人所具有的基本能力。
大概医院才是人生的照妖镜吧。
将人以最残酷的方式打回最原始的状态。什么家财万贯,学识渊博,在这面照妖镜面前都化为乌有,最后人,人性都以最原始的状态赤裸裸的呈现。
看到这里我突然对长期以来的低压,纠结释然了。
如若人的一生必须要不断地被困在这里或者那里的话,那就选一个别的吧,不要被困在疾病中。
当一个人开始生病后,其实这个人的灵魂已经死了,留着的只是一具即将腐烂的躯壳。
“人生本来是没意义的,人生是被不同的体验赋予意义的,是经历了下个似曾相识的事情的经验。”
这是书中对人生意义的回答。
这句话,也许可以在你人生中某个自认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时候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