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今,却都变了,信息快速发展的如今,什么都变得浅浅的。记得高中时还有写信的习惯,和初中的同学写信练习,虽然那时也有手机,但写信收信让我更加期待。
年前,偶然收到一个房产广告袋子,里面竟然还有一本书---《那年那信》。看到题目便想起了曾经写信的那段时光,不由自主翻看了起来,原来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家庭几代人之间的信件,在书中敬一丹用信中信的叙事风格,,让我们看到了,对比于网络覆盖、即时通讯的现在,那写手写的、带着体温,穷山涉水、历经寒暑留下来的信,的确是弥足珍贵!那些信是一种恒久的纪念,字词句间,充盈着岁月更迭的回望,情思绵延……再现了大时代的悲欢与离合,既写实纯真又满满温情。
其中一封信让我印象深刻---色难小弟大孝。在这封信里,小弟要给爸妈买洗衣机,空调,换大电视,这三件事,当初都受到父母的反对,甚至是极力反对言词拒绝,,声称你若自作主张去买来,不要怪我当场给你扔出去。这位大孝的小弟,和颜悦色地用一些巧妙方法,一次次办成了父母本来反对的事。从中,我也学到了一个词:色难。孔子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孝敬父母什么最难,是“色难”,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最难。色难,才是至高的孝道,对父母要始终保持和颜色悦色。这既是说儿女们要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也是说要让父母的脸色能愉悦。这封信很触动我。如今,大多作为子女的我们总是都把好脾气留给外人,却把坏脾气留给最爱的父母。好像一对上自己亲近的人,我们的耐心值就“唰”地一下就减半了,尽管发完脾气心里也会愧疚,可下一次还是搂不住火儿。我们深深地伤害着他们,却从不自知,还过得心安理得,觉得一切都是应该的。我们习惯了拥有,就觉得理所当然,有恃无恐。说到底,是在亲人面前发脾气成本最小、代价最低,无论你多么不可理喻,亲人因为爱你,都会忍着、让着,也不会离开你,即使你变成了一头刺猬,刺得他们遍体鳞伤,他们也捂住伤口,微笑着面对你。而“理所当然”和“有恃无恐”往往最可怕,因为我们不再感动、不再珍惜,甚至尖酸刻薄、无所顾虑地伤害我们最在乎的人,直至最终失去,才追悔莫及。
我也很佩服这位大孝的小弟,这也深深给了我启发。在为父母买东西时,虽然遭到父母反对,但并未放弃,而是依旧想方设法让父母接受同意。小时候总是爸爸妈妈给我们提供一切,长大后上了班,我们也会想要为父母买些东西,问父母要什么,他们却总是说,买什么,你挣得钱顾着你自己就好,我们什么都不需要。需要什么我们自己买,你买的贵什么的总会找理由不让我们花钱。然而有些子女就真的不买了。有些可能会不管父母要什么,自作主张的为父母买一些,父母嘴上说着,不喜欢,小了,还有买什么浪费钱,一次两次还好,多了就慢慢地也不为父母买东西了,这两种都是又不太可取的地方,我们应该向小弟学习,从父母角度出发,考虑其所需,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让父母高高兴兴欣然接受,双方皆欢喜。也请拒绝做啃老族,不要长大了也依赖父母,而是要让我们成为主见年老父母的依靠。
从《那年那信》里,学到了很多,比如关于读书学习、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父母爱情、言传身教、社会变迁、家国天下,当然我觉得最吸引之处,那还是一个家庭的凝聚力,温暖人的一生!那温暖,也随着封封家书,绵延无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