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听到有朋友说想考心理学的研,感觉考研似乎是对本科不满意专业的一种弥补,但说这个话的人,有的是还在读大四,有的刚工作了一两年,还有工作超过10年的职场老鸟,其实对这些阶段的人来说,考研成本是不同。如果是为了“纠错”,其实全职读研的成本不光是花的钱花的时间,还有原本可以用这个时间在职业上完成的发展。
而且大概从小读书读到大的我们,对学位有着天然的迷恋吧。觉得如果不是拿到一个硕士,好像无法证明自己的专业性似的。但是在心理学圈有这样一种说法,你的学历只能让来访者第一次来,但你的实力决定TA是否留下来。可能很多人觉得,没有漂亮的简历就无法吸引来访者首次前来,但以我从业的经验来看,不是这样的。凡是能来的,你好好工作,一样可以成为长程个案。最终吸引来访者的,一定是你这个人,而不是你有着怎样光鲜的简历。
发展心理学上有“延迟偿付期”这个概念,是指原本18岁成年就应该出去自力更生,但是本科读完基本都是22岁左右,中间的这段时间,我们“还可以做个宝宝”,继续以学生的身份找到自己的位置,大家也不会对“明明成年了怎么还不出去自力更生”有意见,因为大家都默许了这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而必须要度过的时期。
但这个时期不会无限拉长。我在深研院做硕士和博士的咨询,很多人已经24、5岁甚至更大(比如博士生也有28、9岁的),但是感觉他们的时间似乎被冻结在了校园中,虽然也在考虑就业恋爱结婚的问题,但是似乎依然是“带着学生心态的成人”的感觉,没有触摸社会的实感,但年龄却和社会人一样,造成一种微妙的反差感。
而已经进入社会的人还想回去读研,其实无非这样几个出发点:(1)前面说的,对本科专业不满意的补完和纠正;(2)总觉得硕士学历能比本科学历带给自己更多的镀金;(3)怀念学校生活。
但实际上,社会才是学习实践的大课堂,已经工作的人想再一次使用“延迟偿付期”的特权,是要付出及其高昂的代价的。因为职业生涯的中断无可弥补,哪怕改行也是一样,想要进入任何一个圈子都有时间和人力的成本,拿来回学校全职读书,就是让渡了这个发展现实职业人脉的机会。
何况,就算能够考上,也再也回不去青葱岁月了,就像已经长成大人的身躯,就坐不进只有小朋友能玩的摇摇车一样,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告别可以被人保护、可以肆无忌惮任性玩耍的年代,擦亮眼睛认清现实,用仍显稚嫩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这并不是说就要成为死气沉沉的大人,而是说,要在能够履行成人社会功能的基础上,保持赤子之心。
社会需要的是,能够改变世界的人。哪怕只有一点点,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这个社会做出支撑。为什么硕士阶段开始叫“研究生”,是因为从这里开始就是搞科研,想要毕业就不能对付一篇简单的论文,你需要完全地以一个学术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搞学术是怎么一回事,恐怕只有真的身处其中才能理解吧,总之还在读在职研的我是已经被无数次难哭了。如果是去国外读书,还要加上语言这一关,就更难了,如果少年时代不是学霸的话,建议还是慎重考虑走这条路,学术的世界真的不是普通人能想象的。看过一个表情包,暴走漫画乌眼青的表情抱着某校校徽说:“如果觉得我不配,当初为什么要给我发录取通知书?把钱还我,我不学了,何必用我学不会的东西羞辱我”什么是人间真实,这就是了。
我也曾经动过学完这个心理学硕士的学位再去读个哲学博士的念头,但是在反复被论文虐待的过程中,我放弃了。如果真的想学,苏格拉底离每个人的距离都一样远,何必陷入这种纷争?到底投北大系还是投复旦系?你的观点可能不是你的观点,而是你所在师门要求你持有的观点,那还是学哲学吗?如果真的想学,只要去各个高校蹭课就可以了,虽然被疫情阻止了脚步……但终有一天,什么都无法阻止我再坐进那个课堂,何必要脱产全职?回不去的,时光无法倒流,接受自己已经无法再继续当一个宝宝的现实,不如努力实现时间自由,不用朝九晚五996、007的上班,想学什么都可以,善用文献库(好了这个本领也是写论文过程中学会的),文科反正就是这样,只要有一台能联网能上VPN的电脑,哪里都是一样的。
除非真的想做学术搞科研,但是在20几岁的时候没有立下这个志向,晚这么多年再入行,很多和你同龄的人已经是博导了,要如何弥补这样的差距?从学术圈里退出来的倒是大有人在,反过来就很难。这里并不是说读研没有用,而是说,什么时候以什么年纪去读研,需要权衡,因为年龄越大,需要考量的事情就越多,而付出巨大代价换来的这个硕士学位,很可能无法满足你的预期,那这个成本值不值得就十分需要衡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