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会和人民币“打一架”,看看余额,总是心惊肉跳。看看商店,总是心动羡慕。每天都有钱流出去的经历,但是不见得每天都会有钱流入。
以前总想着多赚点钱,再花,那个时候花的痛快点。现在才意识到:能花钱买到的东西,都不贵,买不到的,才贵。
很多人应该都和我一样,买过盗版书,用过不花钱的APP,秒过高仿的包包……以前觉得无可厚非,还觉得自己没有刷信用卡买自己买不起的东西是好事。现在才意识到:那是自我认识、自我定位不够清晰的表现。虽然我也不是什么拜金主义的推崇者,但是对于花钱确实很有大的阻力。
大家想想,为什么就算假货满天飞,正品的价格还是居高不下?为什么就算免费的东西越来越多,国际品牌的东西还是很少打折?价值和价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们要入手一件东西,看重的是这件东西的价值,而不是价格。但是往往束缚我们却是“价格”。
特别是女性,剁手的经历一般情况下比男性多。但是买优质东西的次数多半没有实惠东西的次数多。如果我们已经习惯了买盗版书籍,用免费的APP……我们就是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定位在“可以将就”的水平。如果我们给自己的定位是“我配得正品”,那我们连看盗版价格的欲望都会慢慢失去。渐渐地,配得感也会提升。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只有这么多钱,买不起正品。那就先不着急买。当你把自己的焦点放在“买不起正品”上,那么根据吸引力法则,你不仅是现在买不起,未来多半也是买不起。当你把焦点放在“我配得正品”上,可能你目前买不起,但是未来不久说不定就买得起了呢,说不定有人送给你呢,说不定中奖得到了呢……
金钱是为我们服务的,如果因为金钱束缚了我们的生活、捆绑了我们的思维,那是挺可悲的。大家应该都听过:有了钱,你可以买到楼但买不到家。有了钱,你可以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有了钱,你可以买到一张床,但买不到充足的睡眠。有了钱,你可以买书籍,但买不到知识。有了钱,你可以买到医疗服务,但买不到健康……可见,能花钱买到的东西,都不贵,买不到的,才贵。
坦白说,我也是个花钱很纠结的人,特别是花数目大的钱,往往要纠结好久。如果有免费的东西,也觉得不拿白不拿。但是认真想想,那些很贵的东西,我不仅不会轻易扔掉,而且确实很好用,更重要的是在精神上给我带来享受。那些免费拿回来的东西,自己多半都不会太珍惜。
现在的我,慢慢缓和了一些,更舍得为自己花钱了。其实这也是爱自己多一些的表现。不然总是傻傻地为儿子花钱。以前就觉得自己买不起车,买不起房,买不起珠宝……但是自己真的要买,还是买得起的。
给自己立个FLAG一直支持正品,提高配得感,爱自己多一些。记住:盗版永远也成不了正品。就算功能一样,体验也不一样,就算体验一样,心态也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