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电影《一秒钟》,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的一名逃犯张久声(张译饰),在寻找电影胶片里女儿的过程遭遇的故事。
故事定格的那个年代,对老谋子来说,肯定有着特殊的意义。
1剧情-人物
(1)
作为一名因“打架入狱”的服刑人员,张久声在农场劳改,再正常不过,可他却再次成为“逃犯”,
这不免让人生疑,是农场的生活太苦熬不过去?
这部电影对他有那么重要么?重要,因为遗憾。
片中虽未明说他女儿死去,但从范电影的口中可以猜得出来他女儿的命运。
发生意外的女儿曾因为积极劳动的场面,被剪辑到电影放映前的新闻简报里,镜头只有一秒钟,与其说是遗憾,不如说是悲剧。
可导演并没有停留在时代的悲剧中不能自拔,而是给观众讲了一个温情动人的故事。
张久生为了那份未能表达的爱,横跨漫漫黄沙,哪怕仅仅一秒钟的镜头,循环看一百遍也无怨无悔。
(2)
如果说张九声为电影放映意外走上保护片子的道路,那么刘闺女(刘浩存饰)就是“恶毒”地偷抢片子的“小痞子”。
原来作为孤儿的姐弟俩生活不易,不难理解刘闺女为生存保护自己和弟弟变得“世俗”甚至“恶毒”,他们的悲剧与张久声的悲剧碰撞出共情的火花。
得知真相的张久声为她和弟弟免被欺负与小混混大打出手,怕刘闺女被误抓以身犯险,挺身而出。
张久声被保卫处抓走时她收起并珍藏他挣扎留下的纸片,她并不知道胶片早已被黄沙吞没。
可想而知刘闺女的生命力,在荒凉的大漠里,呈现一抹耀眼的亮色。
(3)
他去吃碗面,别人都给他让座,老板给他多放面,多加辣子,还逢迎他“留座”,可以想象当时人们对电影有着疯狂的热情。
范电影一生工作勤勤恳恳,对人和蔼友善,很有人缘,一呼百应,也有关于儿子的遗憾。
范伟的演技表现可圈可点,我有时在想幸亏他离开了赵本山,否则很难有那么多银幕的经典形象。
我们继续聊回范电影,他就是我们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人物,
范电影工作一丝不苟,却私自剪下张久声女儿的胶片,送给临别的张久声。
因为心里他明白,这是两人作为父亲之间的人生理解与情感共振。
2时代烙印
不得不说,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现在回顾它,除了伤痛和教训,还有重建与珍惜。
“这可能和自己的个人体验有关:文革发生在我16-26岁之间,我出身不好,感到压抑,现在文革对我,对社会仍存留后遗症。”
即使人物背景和个性有时代烙印,可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相当于绕开了当时的大背景,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我总觉得那个时代,过去那段历史时期有很多生动的故事,很多特别的人性渴望。”
对于电影导演来说,选择任何一个时代讲故事,不在于包装,更关键在于还原这个时代人的心理行为。
不过我还是有点“杞人忧天”,老谋子总不会神游其中出不来了吧!
而这种人性也是超越时代的。
3何为缺憾?
张久声为刘闺女姐弟挺身而出,不惜以身犯险,我想那是一种爸爸保护孩子的勇猛,也是爱的一种延伸。
其实所谓缺憾,才是人生的常态。
说人生的常态有点唱高调的感觉,你才多大就谈人生,好像说生活的常态更贴切些。
老爷爷退休有钱也有时间,却没有精力,去桂林成了他一生的心愿。
虽然歌词唱得有点夸张,但它反映了人生或者说生活的一种很现实骨感的“缺憾”的常态。
显然老谋子对重建精神家园还是有点悲观了,事实顶多算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但人们一般不会因为这种压力和缺憾,就妄自菲薄、自怨自艾,照样充满热情、努力生活,与其说是不在乎,不如说是悦纳。
我孤独地守在门口,担心女儿害怕或者跑出来找不见我,最后以至于百无聊赖,竟围着剧院仔细寻找缝隙,希望能“沐浴”在老理的钢琴声中。
多年后的一次朋友聚会,我在众人的觥筹交错中起身,以祝酒为名(实则逃酒)朗诵了《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和《将进酒》,
演唱了《我想我是海》、《再回首》及《我是风》。
大家都突然变得很安静,我还觉得有点吃惊,因为他们都在认真地听。
大厅里刚好有架三角钢琴,我激情演奏了《致爱丽丝》、《秋日的私语》,还有《梦中的婚礼》,
我生平第一次弹三角钢琴,它的音质和音响的“酷炫”效果,用“天籁之音”形容毫不为过,
可以缓若流泉,清澈悠扬,细腻空灵,亦可急如飞瀑,雄浑壮阔,万马奔腾。
其实那一刻,只有一种感觉:整个世界都属于你。
中间居然有女同学给我献花,还有个两岁的小孩,聚会竟然是在我领唱的《朋友》声中结束。
女儿不屑地说“我才不跟你合作呢,教你的节奏训练还没达到我的要求。”
老理钢琴磁带的音乐曾伴我成长,我居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弹奏了他的三首经典,也算是向他老人家致敬了。
不知道我这样是不是叫悦纳缺憾,还是早就忘到九霄云外了,亦或心疼钱?
其实追求完美并没有错,但或许你会在追逐的过程中错过沿途美丽的风景,
因为人最佳的状态是在追求事业和生活的过程中达到一种平衡。
从这个角度来说,认真踏实地生活就是一种最佳的状态,每个人都可能拥有新的世界。
(特别说明:本文纯属观影后的个人观点,图片源于网络,仅供参考,谢谢观赏)
网友评论